《童年的秘密》,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
因为自己要养育小孩,所以特意买了这本经典著作,看完本书后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学龄前宝宝的家长阅读,最好在还没有生宝宝的时候就看这本书。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小学,我觉得看本书会给你一点启发。它会帮你追溯过去,在孩子小的时候,你是如何对待他。如果当时有些事情你不能理解,看完之后你会找到答案,这会帮助你以后用更好的方式对待孩子。
童年的秘密
1.重复
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喜欢重复的。
例如,小朋友喜欢一本书的时候,ta会非常喜欢家长不断的重复这个故事,甚至多达30遍。
孩子们也喜欢玩积木,搭起来,推到,搭起来,推到,乐此不疲。成人会认为,这简直是浪费时间。
《童年的秘密》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孩子是在做初期的心理建构,ta通过重复了解、认识各种形状,以及形状之间的关系。当孩子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才会对另一点产生兴趣。
2.秩序感
孩子幼年时期会因为周围的一切井然有序而获得安全感。这也是他们初入社会,对社会进行认知的一种方式。
女儿幼年时期都很喜欢捉迷藏。
我们还在房间,女儿就会突然来了兴致,躲在被窝里说:爸爸,你来找我。
这在成人来看是特别傻的事情,哪有这样捉迷藏的?明明我都看到你藏进去了,你还让我找?
但是孩子会乐在其中,因为秩序感对他们来说,就是东西在应该在的地方。我知道我在被窝里,你在被窝里找到我了,这就是秩序。
假如成人或玩伴不能及时发现孩子,ta会大声叫嚷"我在这里!"仿佛就怕你找不到他。
蒙台梭利还进一步跟孩子们玩了这个游戏,她躲在了另一个地方,让孩子找。孩子们会到原地去找她,当他们没找到的时候,他们很难过,觉得成人没有按游戏规则玩耍。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建议成人和孩子捉迷藏。他们认为捉迷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认识:一样熟悉的东西虽然我看不到,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样为孩子与养育者的分离做准备。妈妈即使不在家,妈妈也不是消失不见。
宝贝确实需要生活中的秩序感,尤其是与养育者的连接。我更倾向于ta的秩序感在人,而不是在物。蒙氏认为,物品的移动会打乱孩子的心理秩序。但是,从我教养孩子的经验来看,养育者的变化更能引起孩子的不安。
3.自由选择
孩子ta不是植物,不是物品。宝贝们不仅有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心理的需要。蒙氏认为孩子虽然是一个空的杯子,但是并不接受别人往里面乱塞东西。他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想要的。
宝贝们在幼教中心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东西通常与家长心目中想的不一样。他们会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并且玩很久。但是,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傻,为什么不选那个最大,最贵的。
我也发现这样一种情况,精心为孩子买的玩具ta不玩,ta最感兴趣的是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涂脸的霜,眼影等等。
家长对孩子的压制力量
蒙氏认为,因为家长比幼儿强大且有支配力,如果他们不理解幼儿,就会对孩子们产生一种压抑他们成长的力量。
1.利己主义
家长自己有工作压力,忙,忙,忙。所以,成人会让孩子早点睡觉,出去玩,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蒙氏觉得这是家长的自私,在孩子不需要睡觉的时候强迫孩子睡觉。
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目前研究已经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睡眠时间,孩子幼年时即使瞌睡也会因为想玩,强忍着不睡。所以,家长有必要提醒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对幼童的身体也有好处。
另外,家长也需要一点自私,不能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如果父母完全放弃自己的需要,迎合孩子的需要,内心会对幼儿存有潜在的敌意,这种付出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不愉快的根源,对宝贝成长也不好。
因此,家长不能完全放弃自己需要,也不能只考虑自己需要,要取一个折中。既要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陪孩子的时候全身心投入;也要对自己好,考虑自己的需求,让自己开心起来,才能有更好的状态陪伴孩子。
2.效益为先
我们经常看见孩子穿鞋,穿衣服慢了,家长很着急,就会替代孩子去做。
但是,在家成人可以帮孩子,在学校谁帮ta?幼童努力,笨拙的穿衣服,这是内在成长的需要。家长需要提供的是帮助而不是替代孩子做事。
如果不给宝贝练习的机会,宝贝们会需要更长的时间获得这些生活技能。成人要把孩子要当孩子看,在ta这个年龄这种穿鞋速度已经很棒了。
孩子们在探索着向成人迈进的时候,成人们要减速,等等孩子;要蹲下身子,用平等,尊重的目光看待他们。
3.看中利益
小孩子看到成人洗碗,会很好奇,也想去洗;看到大人端水杯招呼客人,他们也想热情的招待客人;看到大人拖地,他也想拖地。
但是,这些尝试都被大人拒绝或嘲笑,原因是孩子洗碗可能会摔碎碗;端水杯,水可能会晒出来;拖地,拖不干净。
成人会从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拒绝宝贝们的各种尝试。但如果没有这些尝试,他们怎么可能瞬间就会做家务活,怎么可能学会平衡?
4.意志造成的无形压力
幼儿依附于成人成长,有时候幼儿会不自觉地在成人的意志压力下行事。
小女孩看到水龙头在流水,不自觉地她就伸出手去触摸水,但是手伸到一半就缩了回来。卖、妈妈鼓励她,去玩啊,没事的,你可以玩一下水。但是,小女孩摇摇头说:不行,奶奶不让玩。
你看,即使奶奶不在,她的意志对孩子还是形成了压力。
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中提到,孩子是需要玩水和玩沙的,这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触觉。
很多家长会怕脏,怕孩子受凉,当幼童在玩水玩沙的时候就喝止他们。迫于压力,幼童只能放弃这些活动。
家长怎么破解
1.创造好的环境
小孩子是喜欢玩的,ta可以在玩中学。
如果怕洗碗弄脏衣服,可以给ta套一件工作服。在户外玩沙,也可以帮宝贝带上护褂。在家里也可以准备一些不锈钢和塑料餐具,供孩子练习招待客人。
现在的家长都很有头脑,意识到这些练习在宝贝成长的过程中是必须的,肯定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2.观察力
《童年的秘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蒙台梭利之所以创造了蒙氏教学法,与蒙氏有无比敏锐的观察力有很大关系。幼儿的情绪,反常行为都会成为契机,帮助她理解孩子。
旅行中,睡觉前孩子没来由的哭闹起来。无论爸妈怎么哄,怎么抱,孩子还是哭闹不止,小脸都憋紫了。蒙氏发现宝贝睡觉的床与家里不一样,这可能是引起他不安的因素。于是,她帮助这对父母再造了一个与家里相似的小床。因为又重新处在熟悉的环境中,幼儿找回安全感,恢复了平静,很快就安然入睡。
每个宝贝都不一样,有人说,这本书上讲的在我们家孩子身上根本行不通,是骗人的。
是的,没有一本书能解决我们的育儿问题。我们要学习的是那些基本规则,通过观察我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能有一个育儿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宝贝的方法。
3.避免行动上的干预
成人看到幼儿穿鞋子慢吞吞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帮他,其实这给幼童一个信号:你不行,我来。
幼儿在通过活动锻炼自己能力,获得自我成长的时候,家长要按耐住要帮忙的冲动,因为那不是帮助,是替代他们做事。
给他们示范怎么做,仔细讲解做的步骤,然后放手让他们练习才是真正的帮助。
4.生活的安定
幼童在熟悉的环境中会获得安全感。
我遇到过这样的男孩,爸妈因为工作关系举家搬迁到宁波,那时候正值孩子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这个孩子有点走偏。他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形成后来的性格,就是因为父母要到那个鬼地方,不是我。
对于幼童,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他们到了陌生环境,会躲起来,不让陌生人抱,用警惕的目光观察四周,这是生物保护自己的本能。
成人应该尽量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安定感,可以通过提前告知,模仿原有环境建设新环境这些方法来降低这些变化。
《童年的秘密》毫无疑问站在孩子的角度,揭示了幼童不为人知的秘密。
但是,我感觉蒙氏对家长批判的太多。实际上,随着文明的发展,大多数家长,尤其是看这本书的家长,都在主动的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好爸妈。
此外,这本书讲了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形成的阻力,劝诫家长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对于如何做说的不多。
时代不同了,在蒙氏生活的年代,父母可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现在的父母是忙于工作,陪孩子,忽视了自身的需求。我觉得不应该批判父母自私,父母应该自私一点,为自己做点事,这样也能有更好的心情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