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社会上有许多性格跟我类似的人,特别是初涉人世的年轻人,他们面对不能不直面陌生的人生处境,那心中的悲苦,难言的隐痛,是深重的;而且他们往往并不能找到少与、不与陌生的人与事相关的职业,必得在与陌生的人与事的磨合中立足社会。“摘自刘心武《刘心武说草根情怀》
01
许巍在一次访谈过程中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期的经历,他的父母当初反对他去做一名歌手,在他们的观念中,歌手只不过是一名戏子罢了,无法过着常人所认为的安稳日子,漂泊、艰苦、单身将是伴随艺人的绝大部分时光,所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绝不要去做歌手、艺人。
即便许巍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着小小的天赋,但理智告诉他们不要让孩子走这条痛苦的道路,所以他们还是把这样的想法再三传达给自己的孩子。
一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孩子成绩并不太好,孩子自己对于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不错的大学读个在人们看来不错的专业没有什么兴趣,只想参加艺考进入艺术学校,然后走艺术这条路,而这在孩子的母亲来看是很不好的选择,孩子的母亲本就是争强好胜之人,自己也是走着通常人发展的路径,读大学选了个在大众看来赚钱或者将来有权的专业,而今也还算是一名比较成功的白领了,当然,这个成功是用钱来衡量。
为此,母亲与孩子长久地斗争,最终孩子当然还是赢了母亲,但这位好胜的母亲骨子里仍然是看不起孩子的这个人生选择,每每与人谈起还是唉声叹气、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从小成长的环境就充满着各种人生指导意见的孩子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那些看似无比正确的意见在孩子长大后才常发现自己不想要这样的一些意见所形成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则通常从小面对着比外向孩子更多的意见和批评,许多的家长并不会正确地看待孩子的性格特质,简单地去批评孩子性格的不好,而无法引导孩子发挥优势朝着合适的方向行走,批评与指责所无形营造的环境培养的是孩子畸形的矛盾的心理自我认知。
有些人需要穷尽一生对儿时心理阴影进行消除和自我救赎,找到了恰当道路的人也许还算挺幸运的,作家虹影小时候因为私生子的身份遭受别人歧视、非议,尽管养父待她很好,但是她心理上仍然蒙上了厚重的阴影,或许后来写作的道路为她打开了一条合适的自我救赎之路,通过自传体小说的方式向世人呈现了自我的成长之路。
02
正如不合理的偏见与歧视存在于人世间的各个角落一样,对于内向性格者的偏见与歧视在今天的社会有着一种令内向者并不容易愉快的氛围。
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内向性格者无法逃脱上班的命运,而在一个团体中每天上班、下班,工作甚至长达十个小时左右,在工作的场所停留的时间其实已经远远超过在家中停留的时间,家中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是补充睡眠罢了。
所以同事、领导一起形成了上班的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通常是对偏于内向性格者评价不高或者认为内向需要改善为外向,这样的环境对内向性格者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因为这样的认知氛围在漫长的重复的工作时间里甚至是下班后都弥漫着内向性格者的生活中。
在今天的社会,人们对于内向性格者的直觉认识偏于不好,再进一步就是诸如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狭窄、沉闷等消极的认知,这是个恶性的循环,有些内向性格者不知不觉自我也开始贬低自己而不是积极肯定自我并调适自己与环境的恰当相处方式。
内向性格者或许多少都有这样的印象:作为晚辈和长辈以及陌生人一起参加酒宴,内向性格的晚辈在这样的场合感觉极不自然,因为内向性格者觉得实在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可谈、可做,也在心理上感觉不适应,而长辈还通常会和陌生人提起你的内向时命令式地教导要慢慢改变自己的性格,否则无法适应社会。
这样的场合,内向性格者总是体会到难受的压抑,自我不断地被彻底否定,而这种否定并不是作为自我可以轻易地去改变的。
03
内向性格者如何在这个世间温柔行走,不被种种偏见和歧视伤害、打击?
接纳与转化是一种尝试的路径。用刘心武先生的话说:“要悟透,个体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实在是一桩偶然的事。这世界上有许多的人,与我们共在共生,因而人生的最大课题,便是与他人,尤其是亲人以外的陌生人,如何和谐相处。“
不逃避陌生人,主动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中许多不可避免的挑战。但我认为这样的认知还需要明了一个前提条件:肯定自我内向性格的价值,不自我贬低。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内向性格者才不会那么的否定自我、忍受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形成的痛苦。
许巍早年就不喜欢参加各种唱片的宣传活动,被迫参加后会极大地耗费他的精力,而今已颇为成功的他仍然是在走自己的认为有价值的路,并没有彻底改变自己参加各种宣传来让自己获得名气,从访谈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肯定与坚守,他曾准备出完最后一张唱片后就去开间客栈度过余生,艺人的道路他其实觉得随时可以终结。
鲁豫在访谈中认为人需要有资本、条件才能选择,我则认为未必,肯定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就会有自信去选择和尝试自己的合适的生存方式,不必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不必别人认为正确或者好的品质我就一定要去努力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