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瓦的记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我,有幸接触过诸多的文物,珍贵的玉器、铜器、金银器;精致的陶瓷器、漆器、纺织品;饱有深厚底蕴的汉砖、古文献等等。

考古实习的日子里,更能亲手触摸到这些平时被严密保护在玻璃柜子里,仅供人观赏的东西。黛瓦是我尤其钟爱的,文物价值不高,却牵连着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有一段时光是在泥巴房子里度过的,房顶铺满了黛瓦。以至于整个童年的记忆都与那黛色的瓦片纠缠不清。恋旧、恋家是常有的,却不轻易为他人所理解。

我所怀念的不止田野升起的袅袅炊烟,不止空气中弥漫的饭香,也不止儿时伙伴的身影,还有在深夜里被喧闹声吵醒,隔着纱帐便能感受到的屋顶的电闪雷鸣。

老家的土房不大,也少见窗,只有屋顶上称为“亮瓦”(玻璃做的瓦)的东西,能把外面的光影捎进几许。

家里三姐妹挤在一个房间,爸妈就在隔壁,此时家人都是紧紧在一起的。夜晚也就不显得那么狰狞可怕,更多的是静谧随和。

闪电在空中剌剌地劈,生怕不小心闪进屋里来。雷滚滚而来,雨,当然也如期而至。这时,家人纷纷醒来,白炽灯光色似烛火,在我眼中却是灯火通明。不知怎的竟仿佛感到一阵安心。

雨水透过黛色的瓦滴进屋子里,噔,噔,噔……一下一下有节奏地落入慌忙撂在地下的,映着大红花的瓷盆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想,若不被发现,雨水渗进夯实过的土层里,指不定也会有一颗豆子趁着黑夜悄悄发了芽,第二天便可以吃豆芽菜了。

旧时的瓷盆,现已不多见,电影《山楂树之恋》里,映着火红山楂树的瓷盆,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记忆。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有这种大红花瓷盆的,大多是牡丹罢,老人都觉得喜庆。每逢喜事,便有这瓷盆的身影,嫁娶或有新生儿的家庭里都会添置那么几个。

现在,这种瓷盆早已不多见,被时代所渐渐淘汰,记忆里的大红花瓷盆远去了,我的心里却将它永久的珍藏。

大多的这种夜晚,家里排行最小的我就竖着耳朵,横躺在木架床上。

是的,我能听见雨滴落在黛瓦上,渗进瓦缝包围隔梁,在梁上慢慢汇集,最后不紧不慢的垂直落入盆里。

家人还在慌忙检查屋顶漏雨的情形,心中带着“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愤懑。而我心里却好奇,这看似苟延残喘的泥屋竟能抵过如此多的风风雨雨。

更甚的是,儿时调皮,老是把墙体松动的部分抠下来,当粉笔,去做跳房子的游戏。现在的我大抵是不愿意去伤害本就千疮百孔的泥屋吧。

不禁佩服起那时的泥瓦匠。遗憾的是,我并未有幸见过他们,见识他们高超的技艺。

考古学习中,我知道了原始的天然洞穴和岩厦,半地穴式房屋,也了解了干栏式建筑到地面木构房屋的转变。但我仍对泥屋的建造过程保留有一丝无知。

只因我出生的九零后时代,已不属于他们。他们建造的东西也还并未纳入博物馆。但愿他们会停留在上一代人的回忆里,但愿仅剩的泥屋不再颓然倒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黛瓦的记忆,自从家里建了水泥砖房便不再增加,姐妹们也不用再挤在一个房间,两层的楼房里均匀分散着一家人。

同样的雷雨夜里,我只能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看着窗外的天,随着闪电和雷鸣而眨眼,听着窗帘被狂妄的风撕扯的声音,趁着安静的间隙偷偷吸两口气。

不会再有人把我吵醒,也不会再灯火通明,但我依旧期待着。

黛瓦的记忆,难以磨灭,或将永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新奥尔良的夜,受冬季风暴影响,冷风嗖嗖。走在French Quarter,虽然Mardi Gras的疯狂游行已经结...
    靠谱庄小光阅读 499评论 0 2
  • 高一二班是重点班,学习气氛很浓,好学生下课不会像我急着跑出去玩,而是向同学询问漏下的知识点,之后记在课堂笔记...
    海壳阅读 282评论 0 0
  • 去年今日,我等你。 今年今日,你陪她。 这真是世间最心寒的血淋讽刺。
    辰小宝阅读 179评论 0 0
  • 一覺醒來,頭腦清醒多了; 看了個直播,想了一些事,那份有神又開始找了回來。 <先說結論:> 1、保護注意力才是最重...
    鄭智勇_a128阅读 15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