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三月三是广西特有的节日,并且还获得国家支持,三月三这一日成为广西法定的假日。这一天,生活在全广西的人都可以获得法定休假,人们可以尽情的狂欢出游,还可以参加随处可见的山歌对唱,山歌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活动等。
可是外省人很少有知道,十几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广西,即使是同度一个节日,各地各乡村也是风情各异的。
比喻,三月三这天,广西有些村庄的人过三月三节是不外出游玩的,并且那些远在异乡打工、生活的游子们,在这一天,只要情况许可,都会舟车劳顿的往家赶,因为三月三这一天是家乡隆重的请客节或者吃节,有些人干脆就调侃称这样的节日为“笨节”。
能够把这种节日称为请客节或吃节甚至有人戏称其为“笨节,”其实是很不简单的。
比喻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在全国通行的节日,是基本上不可以称为“吃节”的,在这些普天共同的节日里,你若是到朋友、亲戚、或回娘家里去吃饭,只能称作你到某某家或某某村过节,是有过与吃之分的,并且你还必须带上礼物,才好意思进门。
还有就是,在那些大众的节日里,你无论是回娘家或到亲朋好友家过节,你不好意思邀三结五的带太多人去。
而请客节之所以也说是吃节,与其他节则完全不一样的,在这样的吃节里,你不用封红包,仅仅是出于礼貌随意买三几斤水果,然后就是邀上十个八个人前呼后拥的去你想去的人家,并且不管你有无礼物,主人只要一看见有客进门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你以为你手上拎着几斤水果,身后拥随着一群人,上桌的菜就会少?满桌的鸡、鸭、鱼、牛肉等等,焖兔子,红烧鹅,各色各样的菜摆满桌,不亚于酒店的丰盛。
当然,这样的节日,有时也有令主家闹心的时候,有时候准备了几桌的酒菜,进门的宾客却没那么多,这时候的主人家会脸皱皱的,有一搭没一搭的与家人嘀咕着:某某,去年来,今年不见来。这当然就是指去年有哪些亲友来,今年却不来的了。
还有就是在村路上,你也常能看见骑着摩托车或开着其他车辆的男人,火急火撩的往街上赶,不用问,这一定是家里的来客超过了预定,得上街买菜添加。
在这些村人的心里,有客进家来,自已没足够的肉菜上桌,那是非常丢脸的事。
备好酒菜,恭候客来,大概这就是人们调侃的“笨节”的原因吧。
邻近的周眷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在节的前几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菜肴,只为在这一天给到访的远亲近友展示待客的热情。
顺便说一下,本乡镇除了周眷村每年三月三家家户户热闹请客外,还有和平村、黄毛村、佛子村,每年六月六(即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三个村子也是家家请客,户户摆席。
早些年,人们到这些有请客节的村子去吃节时,先是步行,自行车,后渐渐的有了摩托车载人。
在去吃节的路上,常听见有人高声对着那些甚至还在田地里干农活,或是扛着锄头,肩上挂着犁耙的人准备收工的快乐地吆唤着相邀:走,跟我们吃节去!
这时候,如果路上吆唤的是男人,被相邀的则大部分肯定也是男人。而这些无论是扛着工具准备收工还是还在田地里劳作的男人回答最多的一句就是,等我拿工具回家先,相邀的人就会停下脚步,大声的催促:快点块点!我们在这等你!
若是路上的女人相邀的大多数则是女人,而被相邀的女人往往是说:等我一下,我回家换件干净衣服先!相邀的人往往会调侃几句:换什么衣服?你怕人家没给进门啊?
答话归答话,一伙女人虽然嘴上吱吱喳喳的,也还是停下了脚步来等待。
你要知道,去吃节是人越多就越热闹的。一群人前呼后拥的走在路上,人人喜笑颜开的像是去赶圩捡得钱似的,那情形是开心得很。
那些平日在家里想要贪杯的男人,桌子旁常常有女人在唠叨,碰到有人邀请去吃节,可以随心所欲的大碗喝酒,你喝我倒,一派不醉不归的样儿。高声划拳喊码,喊得稀是湖涂,被灌酒灌得天昏地暗却又嘻笑心开的。
女人们在去吃节时,身心也是最放松的一刻,往日劳作的疲惫,在家里的烦脑纠结统统会在去吃节时忘掉。因为此刻她们出嘴的话语都是,某某年随谁谁到了某某家,遇见了什么人,吃了什么特别的菜,一路上,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笑不停嘴的声。
甚至有不少人还说,酒肉家家有,开心吃才甜。如果你没去吃过节,你是无法体会到去吃节的人,那份畅快的情绪,那种悦愉你更是无法理解的。
早年我也曾与几个妯娌到周眷村去吃过三月三。
大概是1998年前后吧,第一次与大嫂、弟婶一起到二嫂的堂妹家去吃三月三节。当时是我们四妯娌一同去的,那时的水果品种还没像如今的多,二嫂手上拎着一斤纸包糖颗、一斤散装饼干,然后四个女人就欢欢喜喜出发了。
因为是邻村,从我们家出门走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周眷村村口,我们的脚步才踏上通往周眷村的大桥上,就有一缕缕各种肉菜的香味直扑鼻孔里来,好像是在告诉我们: 瞧瞧,我们村的节日多么隆重!
行走在村道中,听到我们几个女人吱吱嘎嘎的笑谈声,路边的人家不时有大人、孩子,或是男人、女人笑眯眯的探头出来张望,藏着期待的眼神里,写满了想知道我们几个是不是她们家的客。
这是我节一次去吃节,由于二嫂的堂妹和妹夫是在村里杀猪卖肉,家中生活不错,当天她家里也摆了几桌,除了我们几个外,也还有其他的客人,吃饭时,桌上自然是满满几大碗的鸡鸭猪肉,直把我们个个吃得脸亮嘴油的。
这还不算,在我们回到家后,二嫂从手上拿着的提篮里,给我们每人一截煮熟了的猪肉,这截熟肉足有半斤多,真真是令我们万分的不好意思,白去吃饭了还给打包回来。
原来是二嫂的堂妹知道我们几家的生活都还十分的艰难,平时也是难得吃一回肉。
在接下来的二年里,我们几娌妯分别去了周眷村自已的亲友家吃节。
几乎每次,我们一行人结伴一同走进周眷村里,一路往村中走去,在路旁人家时常遇到有人邀请进家吃饭。尽管我们也是满脸笑容的婉拒,但是招呼你的人有时也会含笑着对你说,“怕我家没有饭菜给你们吃呀?”
由于是邻村,各种关系的老表,及同学,还有从我娘家嫁过来的小姐妹,熟悉的脸庞随时可见,被人招呼多了,自已也觉得不好意思。
而连年向你打招呼的人,见你丝毫没有进家的样子,虽然是嘴上也和你说着话,但是那脸色、眼神及说话的声调还是掩盖不住流露出来的失落异样。
第三年,我们的小姑也嫁到了周眷村,三月三这天我们几妯娌决定除了到小姑子家以外,还该去走走前婆婆的娘家兄弟。(注:前婆婆,即公公的前妻,早病逝,且没有儿女留下)
我们先到小姑子家坐一坐,然后大嫂得去她一个姐妹走一趟。二嫂今年不去堂妹家了,得去她奶奶的娘家走走,虽然早没了奶奶,但几个表叔、表伯也是年年招呼着。
这样就只有我和弟婶能去前婆婆家了, 但是弟婶还得顺路到她堂姐家去一趟,她堂姐家就在路边,也是年年招呼,弟婶年年没去,因为这个节,姐妹都快没来往了的。
虽然是吃节,到老辈家总是不好意思空手进门的。我和弟婶到附近商店了些糖饼,分别包成三包。第一家是弟婶的堂姐,我们只到堂姐的屋里坐了会,弟婶的堂姐当时年纪也有六十多了,平时身体也不怎么好,看见弟婶这个堂妹来了,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我们找了个借口,很快从弟婶的堂姐家出来。到了前婆婆娘家尚健在的一个弟弟和另外一个弟婶的住处,我们管他们叫舅舅、舅娘,这俩个老人都与儿子们分开独居,并且两位老人的住处也是近邻。
到这两家时,两位老人同样都及力让我俩到他们的儿子家吃饭,我俩婉言推辞,说以经决定好了,今天得在小姑子家吃饭。
谁知从舅娘出们几步,就遇到了舅娘的大儿媳来请舅娘到她家屋里坐坐,说是客人已经来了不少。这下可好,非得要拉我俩一同到她家去,弟婶向我递了个眼色,叫她们婆媳先走,机灵的表嫂紧站在我俩的身边不走,弟婶主好说,我们还等两个嫂嫂,说是她们也快到了,让表嫂舅娘先回家,我们随后就到。表嫂这才作罢,婆媳俩千叮嘱万叮嘱的,让我们一定到她家吃饭。
看着婆媳俩离开的背影,我俩也赶快开离开,若是再让其他的亲戚出来看见,我俩肯定是走不脱了。
正当我俩一路走一路感叹今天的人情难却时,我在娘家时的异姓好姐妹阿清,刚好在路旁的商店买东西出来,彼此不经意的一抬头,几目相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阿清说,平时请都请不到啊!今天无论如何要到我家吃饭了!
我俩本还想找些借口,谁知心直嘴快的阿清,马上脸色不悦直冲我们高声的嚷嚷道:“是不是我家门口矮,你们进不去啊?年年请你,年年都没见你到。”利刀子似的话还真是有些扎心,今天看来不去她家吃饭,,今后怕是连姐妹情都要断了。
也难怪,我现在的家与她现在的家距离不过一里多里,除了她结婚时我来送嫁外,(她比我先结婚)三月三吃节也来她们村几次,我还真是没上过她家。
没办法,我和弟婶只好两手空空的随在阿清的背后走,她这才满脸眉开眼笑的领着我俩一路的快步往家走。
这一天,清家摆了三、四桌,来客中除了阿清的两个姐和娘家母亲及一个嫂子外,还有一些其他都是我们不认识的人。
因为都是近邻村,同走一条乡间路,共赶一个圩场。每年在请客节过后的一小段时间里,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圩场,遇见周眷村的无论是同学、或是亲戚,打招呼时往往都是都会说一句“三月三怎不到我家去呀?”
有一个高中时的女同学更是直接说:“我家里穷,没有好酒菜上桌,所以从来没见你到过我家。”
你说,去吃这样的吃节,是不是太伤人情了?
在后来的十几年里,无论是谁邀请,我再也没有去周眷村吃过三月三节。
这些年来,虽然我在没有去吃过三月三,可人家周眷村人每年待客的热情依旧不减,每年三月三这天,整个村子里的各路宾客来往集聚不止依旧热闹非凡。
今年,眼见又到三月三节了,儿媳早几天就跟我说过,三月三让我们二老一起到她家吃节。去年她就邀请过了,但是那时她还没与我儿子办结婚登记手续,所以我们以不好意思为借口不去。
今年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推不掉的,她已经成为了我的准儿媳。这还不算,三月三的前几天因事与儿子儿媳,还有亲家母一同前往县城办事,在准备回家时,当时我一高中同学也和我们一起在车上,亲家母还亲自邀请我同学:“三月三到我家去吃节”。
我现在再怎么不愿意去吃节,这次都是要得给儿媳和亲家面子了呀。
三月三这天我与五个高中男女同学前往儿媳家吃节,这次是坐在小车里去的,汽车呜笛时,仍可见路边的人家有人伸头张望,车外的人已经看不见坐在车里的人真实面容了,不长的村路可说是一晃而过,没有了过去走路进村时不断有人招呼进家的尴尬。
当然,坐在车里的我们,自然也是闻不到菜肴的浓烈香味了。
今年去吃节与二十年前去吃节时相比,路上没有看见三五成群走着路的宾客,倒是各种车辆不断从大路上驰驶而过。最低档也是骑着电瓶车或摩托车,在去吃节的村路上,长短、高低的气笛声不绝于耳,车轮在乡村路上欢喜地奔跑。
只看见家家户户院里人声嚷嚷,门外都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子。猜拳划码声,欢笑喧哗声不断从人家的家里院里传出。
在路上你也难得看见有歪七倒八的醉鬼了的,倒不是现在的人不喝酒,而是大部分宾客醉酒后,主家会让人用专车送你回到自家的门口。
纯朴而热情的节日,周眷村没人讲得清它的由来,更无人去考证它是怎样流传到如今的。在老辈人的任象中,这样的请客习俗很早就有了。
但是,请客习俗真正盛行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才开始。也许是因为过去贫困,在这样独特的节日里,自家连想吃一次肉都难,有谁有能力可以请亲戚、朋友来家吃饭?最多是偶尔有娘家父母借节的借口独自来走一趟女儿,或是外嫁的女儿借节的借口回家看看一下父母。
直到改革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日子好过了,农村人的亲戚朋友走往也就逐渐的多了起来,并且是大张旗鼓的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吃节。
走,跟我们吃节去!三月三这天,这句话在黄茆镇的地盘随处可闻。
初稿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