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讨论贴,一个PM说做了好几个产品,结果都没成功,问未来何去何从。
这个听起来有点「悲伤」的故事,得到大量产品汪的共鸣,互相撸着毛分享了一把自己的辛酸泪。
哭完我们还是坚强的站起来继续挖坑,哦不,填坑。擦干眼泪告诉大家,产品失败对PM来说几乎是常态,成功了那才叫意外。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O2O火的时候,一堆猎头带着刚融资的创业公司来挖大厂的产品经理去新兴行业,号称前途大大的有,有人顺势接了offer投身进去。结果我们都看到了,90%的所谓O2O服务都死掉了。必然,这些PM的战绩了也增加了这条失败产品。智能硬件风口被吹起来时,万物互联的感召光环撒下来,一波PM也被带到了这个大坑里,结果又是给失败队+1分。
只说负面例子不客观,成功跟对形势的那不是没有,比如出行。滴滴刚创立时,驻扎在西二旗旁边,天天挖地铁口往来的工程师、PM。对打车难深有同感且有抱负想去改变的人,早一步进去,今天不少已经坐到中层以上高位,带领着不小的团队,业务发展顺利,说滴滴是一个成功产品,应该没什么异议吧。
风口、赛道本来是投资人的术语,被媒体一鼓噪,成了整个TMT产业领域的入门玄学指南。资本故弄玄虚或者高瞻远瞩,有它的视野逻辑。产品人如果也跟着这个思路去选择工作,那大部分产品从业者都是要跪的,大鱼吃所有鱼的市场里,成功只属于top2以内的公司。
我喜欢那些跟着自己喜好来(任性)的人,他们非常喜欢旅游,故而投身旅游产品;热爱音乐,于是去做音乐服务。忍受不了医院冗长的流程,转身跳进医疗行业改革的水深火热中...
马云曾开玩笑说自己从不上淘宝购物,结果淘宝却能有如今之盛举,骗小孩儿的话,我是不信的。一个不用自己产品的人,能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有没有可能呢?唔,装*也不能无视基本规律不是。
做自己会用的产品,是初心导向,带着初心前行,自我驱动迸发的热情远非被利益吸引进来的人所能之比。纵使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天赋不同,追求不同,但真正出类拔萃的产品人,无一不是这个领域的行家。
在前人总结的教PM挖掘需求的指导里,「以己推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方法论。我了解自己的需求,在我擅长的领域里,我对这个领域的把握判断很大程度上能代表这个群体的诉求习惯。概率学模型,加足够科学的抽样覆盖。所以,做一个小白如我都能畅快使用的产品,再推广给其他类似我的人群,这是其中一种有可能通向产品成功的逻辑路径。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产品取得成功,对,是大获成功的那种成功,嗯没错,全民皆知那种大获成功。
失败啊?说明我又排除了一个错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