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自己的公众号,编写微博,发朋友圈…晒自己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每个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号,我也不例外。究竟要怎样做?迷茫之际,这本黄皮书上大大的"Show your work"吸引了我。愿与大家分享读后所感。
《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作者:奥斯丁·克莱恩
心态:做个业余爱好者
做到出类拔萃,别人就不会对你视而不见——喜剧演员史蒂夫·马丁
每一个分享的人都是自我推销的个体,通过自己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作品赢得别人的关注。在网络平台上,从受众者的角度,我们都更希望自己有横向的发展,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多的技能、更好的自我管理经验。那反之,作为分享者我们应该传播知识、经验、技能。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又会质疑自己,我不够专业,只是爱好。如果你是业余爱好者,你应该为自己高兴。网络的包容性给予平凡人更多的可能,不必为自己是业余的,自己不够专业而担心。相反,因为爱好,我们相较于专业人士有更多的热情,我们执着、无畏,我们会为自己的喜爱而坚持,不必担忧我们做得不够好,一份真挚的热情足以正向传播。
分享什么?Show your work
如果你想把学到的东西藏在心里不分享给别人,这样不但可耻,还会有毁灭性的结果。但凡是你不愿意敞开心怀、掏心掏肺给予的知识,也终将失去。某天你打开知识的保险箱,只会发现尘土。 ——美国作家 安妮·迪拉德
分享什么是所有参与到网络里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作者奥斯丁·克莱恩的观点很好,分享工作。每个人都在工作,每个人最熟悉的领域就是工作,工作感想、工作经验、工作技巧、项目计划、项目执行等等。工作是生活最主要的部分,分享工作就是自己日常的分享。分享工作的秘诀是最好的传递内容,可以称为有价值的传递,即对他人有益的内容分享。
每个人都是从初学者开始,在自己的探索和从他人经验的学习中成长起来。工作秘诀的分享并不一定会带来竞争,一个求知者通过对大师的经验学习就能很快超越大师?就像班级里那些大学霸,即使他每周在班上分享学习经验,教大家做题,也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次的周周练中就超过他,甚至在这个学期末,学霸依然称霸。但是,整体的学习水平却大有提升,学渣不仅受益,更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学霸学习。因为在教授学渣的过程中,学渣的反馈也促进学霸对知识有更多的思考与理解。
换而言之,学习和传授具备互利关系。可能我们并非大师或者是称霸一方的高端专业人才,但是工作中我们总会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或者有心得的经验技巧。通过作品分享我们的工作经验、技巧、知识,在传授他人当中,别人也会反馈自己的体验、理解,我们也会从反馈中获取新的知识,继续学习,从而提升自我。
与此同时,有价值的分享也会使自己变得出众,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沟通交流合作,建立自己的圈子,形成更有利的学习氛围。相同的兴趣会让我们碰撞更多的思维火花,更深入地探讨工作方法或者分享经验,形成更好的分享作品。
怎样分享?存量和流量
存量:耐久的推文,不受时间的影响,就是我们所谓的干货。这种类型的作品生命力长,即使度过刚进入分享平台的热读期,也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这种文章的内容封之为“经典”,即对此内容的需求是永恒性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对于此种题材的作品,我们应该更注重传授的方式,讲一个好故事。即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语言的简洁、平实,情节描写对事实的坚持。
流量:持续更新的作品,用于刷存在感。网络更新速度太快,简书上一篇文章的生命值只有24个小时。但我们并没有那么多、那么快的存量分享。所以,为了避免读者的健忘症,我们要时常更新。平时工作中的想法、灵感、执行方法、项目计划或者进度等等,都是我们更新的内容。通过工作日志、录音、剪贴簿、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分享到我们的网络平台。难道什么都要分享么?并非如此,当对某个作品存有疑虑时,先存起来。等到第二天再问问自己,是否值得分享,想必自己已有答案了。
究竟什么应该作为存量?我们应从流量中探索读者偏好、阅读规律、需求热点等等,结合自身的写作特点,归纳存量的分享主题和模式。
责任和爱心
如果有天成为大号,不要忘记对自身影响力承担责任,分享更加精致的作品。同时,对粉丝和小号更多的爱心,提携他们的作品,对他们予以鼓励。将从前辈那里受到的帮助传递给后辈。
点评:
这本书确实有比较好的想法,对于初次进入分享平台的小白,例如我,有很大的指点。包括心态上的指导以及分享内容上的区分和把控。最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上有非常多的名人引用,所以让这本语言简单的书瞬间充实起来。缺点在于,作者思路有些分散,前后联系和逻辑性不强。存量性文章如何讲故事,到底怎样创造作品描述过于泛泛。
总体来说,小白我还是学到些知识,比如保持业余爱好者的心态,所以我又厚颜无耻地又上来输出啦。\(^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