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中,你在线上的付费课程上投入了多少钱?
在我最终得到的答案中,仅有1人投入不足1000元,最多的投入是6000元,绝大多数人的投入在2000-4000元。
完美的正态分布,可以完全代表这个积极向上的、想要变得更好的群体的情况。
在这样的投入背后,一个扎心的问题出现了——囤课。
你究竟是买的课程背后的能力,还是付款那一刻的安全感?
之所以会囤课,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像下水管的入口到出口,有一处堵塞了,水都流不下去。
首先我们关注一下入口,每一次课我们是如何入手的?
“21天提升XX能力,XX五百强企业前XX官授课,粉丝上万,拥有XX年XX经验,前50名特价XX元,之后恢复原价。”
这样的套路你是否很熟悉?指纹支付的速度是不是比你脑子反应过来的速度还快?
没有评估、没有计划地买课背后,是你交的智商税。
在付费的那一刻就高潮了,结果就是付费之后的时间索然无味。潜意识里,我们在付费的那一刻就GET了这项技能,需要毅力去学习的时候难免觉得动力不足。
而且,因为非理性的冲动消费,一段时间后,我们总有种双十一过后的无奈:课程太多,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
一次完美的学习过程,还需要一次完美的输出。
调查中,反应最好的一次线上学习体验是被调查者工作变动带来了新技能学习。原来,你要靠输出的技能赚钱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
没有输出,只能展示出你在学习中思考的懒惰。
用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方法消灭囤课
观照到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解决囤课只不过是我们做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又一个训练场而已。
列出囤课清单,用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两个维度做一个四象限。
把所有课程放到四个象限中:
不重要而且很简单的课程就断舍离了吧;
不重要但很难的课程一般是兴趣类的课程,当作消遣去学习还是不错的,把它安排在休息的时间;
重要但简单的课程适合碎片化学习,开车或者挤地铁的时候学习一下;
重要且很难的课程就要当作一个完整的项目去做了,有计划、有执行、有产出、有复盘。
建立存量课程的流水线之后,下一步就是梳理增量课程。
冰箱整理法可以完美地解决存量课程和增量课程的问题。冰箱整理法的内涵就是新鲜的食物总是能及时地被补充也能及时地被消灭。
我们可以算一下我们多久可以消化一门课程,然后根据课程消化的速度来倒推买课的速度。课程没学完,再好的课也要放弃。
现在好课程那么多,真的不怕错过。现在不是抱着稀缺心态过日子的时代了。
上面还提到了用输出的技能赚钱,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是不是还可以思考一下,你学的课程如何变现呢?
清晰的计划是我们看到希望的窗户。
什么样的课程更有付费的价值?
现在是付费课程风口,吹起付费课程泡沫的是各种廉价课程。”19.9元教会你有效沟通“、”59元教会你高品质演讲“这样的课程可能只是我们知识焦虑的安慰剂而已吧。
根据被调查者推荐的课程,好的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扎实,大开脑洞,小班教学,鼓励互动,线上线下双线学习,鼓励互动。
这依然是一个答案不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你观照到问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