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什么不愿意出兵救赵国? | 每天读《资治通鉴》六十三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相关人物】
孔斌,魏国国相,孔子六世孙
【故事大概】
上一篇讲到了轰轰烈烈的长平之战。
这是一场对于整个战国时期来说,一场极其重要的战争。
它意味着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了,也意味着其他的诸侯国,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逐渐退出了这个舞台。
一开始,秦国进攻赵国的时候,其他的诸侯国都在做什么呢?为什么没有想着要出兵相救呢?
其实是有的,其他的国君,都是蠢蠢欲动的,只不过,在各种利益的权衡之下,导致了他们不敢或者不想出兵。
这其中,就有著名的人才生产国魏国。
在秦国刚进攻的时候,魏王便召集了多位大夫讨论这件事情。
很多人都认为,秦国进攻赵国,是好事,是有利于魏国的。
诸大夫都认为,如果秦国能够打败赵国,那么魏国就暂时向他臣服。
如果不能够战胜,那更好。魏国可以趁着两国虚弱的时候,进攻秦国。
【评】
大夫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的,只不过他们对整个天下的形势看得不够清晰。
秦国的野心,已经不是臣服能够解决的。
但是魏国国相孔斌却不这么认为。
孔斌认为,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就没有被打败过。况且现在又有白起充当将领,怎么可能会战败呢?
你们这些人,想法太过天真了。
诸大夫还不服,说就算是赵国被打败了,对魏国来说,又有什么坏处呢?这不是相当于给魏国,打掉了一个对手吗?
孔斌估计是要崩溃了,进而分析说,秦国是一个残暴且又贪心的国家,如果打败了赵国,一定会有别的野心,别的要求。到时候,恐怕就要进攻魏国了。
【评】
之前讲到了,范雎提出的外交政策是,结交远方的国家,打击旁边的国家。
而魏国,占据着非常好的地理优势,又离秦国近,自然是被揍的对象。
孔斌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燕雀在自己的鸟巢里面,叽叽喳喳地哺育着自己的孩子,突然之间灶台失火了。
楼房也即将坍塌,而燕雀依旧在自己的鸟巢里面,不知危险地哺育自己的孩子,不知逃离。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等到房子坍塌了,不知逃跑的燕雀,又怎么能够活下来呢?
所以,孔斌也对这群盲目乐观的诸大夫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就像是不知危险的燕雀一样。
而最终,魏国也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就看着赵国,被打得落花流水罢了。
【推古验今】
《三略》中是这样总结的:“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
这一句经文,是什么意思呢?
说的就是,圣人,贤人,与君子,能够明白天下运化之规律,找到天下盛衰之根源。
接着,知晓如何根据天地运化之形势,运用形势将事情完成,建功立业。
同时,在出现危机祸乱之时,能够明白如何进行处理与解决。
最后,在功成名就,或者危机之时,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留下,什么时候该离开。
孔斌就是一个这样的明白人。
孔斌,是孔子的六世孙子,曾经为魏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却一直遭致诽谤。
孔斌看清楚了接下来的形势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但是对于魏王与诸大夫来说,他们看不清,也不愿意去看清。
这才导致了,形势的发展,尽为秦国所把握。
而在于现实的工作中,团队当中,所需要的人才,就是孔斌这样的人才。
他们能够看清楚一件事情,一个项目的发展轨迹,能够做出预测,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而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质,在于对整件事情的理解,从纵向,以及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理解。
纵向,即事情的本身的发展过程,从开头到结束,都能够清晰地把握。
而横向,即事情本身,与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关联关系。
了解了这两个方面之后,则能够提出针砭时弊的看法,也能够为团队指引方向。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进行关注。
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