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口气读完这本《无声告白》,内心有许多的情感在翻腾,我不得不承认,我又被文字深深的打动了,作者伍绮诗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她的这本耗时六年的处女座,荣登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确实是实至名归。
在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时,我已被深深吸引,“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想一想,我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所有的努力和执念不都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么?太有共鸣了。虽然一起挑了好几本书,还是第一时间决定先看这本。
开篇第一句就已经牢牢地抓住了我所有的注意力,“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很多小说开篇总是得让人耐着性子才能读下去,像一件礼物外面有太多的外包装,你得耐着性子一一剥开,才能最终看见礼物,是的,可事实证明人们的耐性已经越来越差了。我也一样,所以,这开篇也让我很惊喜。
这本书从一个少女的死亡开始,慢慢揭开了这个家庭每个人心底的秘密,有我们不熟悉的关于种族歧视,有每个人都熟悉的关于爱与失去......
这个家庭的父亲詹姆斯是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是从小被排斥在白人社会的中国人,内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和不被接纳的恐惧,他最希望的是融入人群,虽然娶到了地道的美国妻子:
她不过是个漂亮白皙的平凡女孩而已,缺乏明显的特色。然而,尽管他永远都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她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
可他们的孩子还是继承了他的黄皮肤黑头发,一眼就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是学校里唯一的中国人。唯一继承了母亲蓝眼睛的大女儿莉迪亚是她们夫妇最宠爱的孩子。詹姆斯希望孩子们能有很多朋友,能融入那个社会,但是这个做父亲的没能融入的白人社会,孩子们也像他一样碰壁,遭受屈辱,没有朋友。
这一家人都是当地人眼里的异类,他们全家只一起出去旅游过一次,以后的每年暑假父亲都会上暑期班,就是为了避免全家旅游。
母亲玛丽琳和父亲相反,不甘于平凡,最希望的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她不想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没有存在感的活着,最终却还是活成了她母亲的样子,没能完成学业,没能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医生,在家照料家人的一日三餐,围着丈夫和三个孩子打转,那样平庸的生活是她不齿的。
她也曾对生活做出过抗争,扔下丈夫和孩子,出走了两个多月,躲在租来的房子里复习准备参加考试,第三个孩子在这个时候的来临,打破了她的计划,对孩子和丈夫的想念也让她选择了回家,放弃了考试,放弃了成为医生的梦想。
母亲玛丽琳的出走对这一家人的影响都很巨大,丈夫始终担心妻子会再次出走,孩子们在以为失去了母亲之后又重新拥有母亲,大女儿莉迪亚从此做出了决定,顺从母亲,只要不失去母亲的爱,做什么她都愿意,这个母亲也从此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全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
这一点倒是很像中国很多母亲的做法。
这家的长子男孩亚斯和小妹妹汉娜都是被父母永远忽略的孩子。亚斯在莉迪亚五岁时,想到如果没有莉迪亚,父母一定会关注到自己,更爱自己,他把妹妹推到了湖水里。
在被水淹没头顶的一瞬间,莉迪亚却有了一种满足的叹息,父母的爱已让她觉得窒息,所以她几乎是心怀感激的落入水里,在被哥哥拉回岸边时,她从哥哥那里感受到的温暖让她对哥哥有了一种深深的依赖,那个让人压抑的家,她和哥哥是唯一可以共同面对,相互体谅的人,害怕哥哥离开,莉迪娅偷藏起亚森的哈佛录取通知书...
小妹妹汉娜总是躲在桌子下面,躲在不被家人看见的地方,选择自动被忽略.....
莉迪亚的死亡虽是从一开始就揭示的,结果却是超乎意料的.....失去了莉迪亚的这一家人在经历了每个人的痛苦和挣扎之后,最终找回了平静的生活..
老实说,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被深深的触动,每个人都逃不出原生家庭父母对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藏在心底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否能走出去,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成为怎样的自己,也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
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给了孩子不堪承受的爱的重负,是否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了孩子,孩子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知道吗?某一天,我的孩子是否也会觉得家是她想要逃离的地方?
而我自己,是否能走出别人的期待,是否能找回我自己,也是需要我的长久努力的,也许要一生之久,也许终其一生也不得已。
(无戒365训练营第3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