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作用一直是模糊的。我们认为作业既是对学习的强化和巩固,也是对学习的检测和评价,更是对教学的审视和反馈;过去作业预留偏多、无序、泛滥、呆板、重复、低效;作业实施上缺乏选择性、目的性不强,与学习目标匹配度不高,枉顾学情难以分层设置。双减之下,作业建设被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主张从课程视域下进行单元作业设计,高新一中经过阶段性探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在单元教学之前,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研究课标和单元目标以及教材,尤其是教材后探究练习等,明确本单元要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点;通过研究学情,探究如何借助作业来实现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升.尤其要关注连续性,单元整体设计更前瞻。我们确定了这样的作业设计理念:
1.识记类,查资料扫障碍助理解;
2分析类,融习题练方法助应用;
3.评价类,广阅读重积累拓视野;
4.应用类,小练笔大写作促创新;
5.创造类,勤实践联实际提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三种基本课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精读品析课,聚焦关键,围绕核心练能力
1.“机械作业”向“情境作业” 转化,提高迁移能力
传统固有的练习册作业,形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要取消“唯练习册”的禁锢,回归语文意识,需要把语文作业转化为情境作业,设计真实情境。例如:《背影》选择独特视角表现父爱,课后设置这样的作业:你与父母之间一定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瞬间值得细写,以“那些被忽略的爱”为话题,联系自身实际,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写作练笔,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片段,鼓励拍摄短视频,配乐朗诵,这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概念性巩固”向“研究型项目”转换,让作业聚焦主题
概念性知识不好掌握,抽象难以理解,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研究。我们尝试将概念型理解向研究型项目作业进行转化。在《白杨礼赞》精读课文中学习象征手法后,作业这样布置:通过搜集资料,制作“象征”知识手册,搜集文学作品中常用象征手法的例文,进行汇总,并和托物言志、比喻等手法进行比较,并尝试练笔加以巩固。
二、自读探究课,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1.自主阅读,在运用中强化和习得
自读课是精读课知识的迁移,《散文二篇》自读方法学过之后,布置如下作业:通读阅读《石缝间的生命》《美生灵》等文章,勾画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精警语句,运用学到的提问式旁批(学会提问)、点评式旁批(学会品味)、拓展式旁批(学会比较)完成至少六处批注,并简单评析你对生命的理解。
2.学以致用,把作业引向“作品化”,让学生有成就感
以往部分学生对作业有反感或畏难情绪,就是作业形式单调,我们尝试作业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巧妙情境中融入知识,增添趣味。自读课学习《昆明的雨》后,让学生仿照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特点,以“雨”为话题写作投稿,向“吾同正青春”公众号投稿,正值雨季,学生细致观察,积极参与,写出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
三、名著阅读作业,循序渐进,重在参与读出乐趣
1.活动驱动,让作业呈现挑战性、阶段性
设计名著作业时,应关注整部作品,不能脱离整部作品而设计问题。问题和活动驱动,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走向深入,在名著作业与学生生活之间架构桥梁。以《昆虫记》为例,可以围绕“我为昆虫建档案袋”的情境来设计《昆虫记》的名著阅读作业,这样学生阅读每一个昆虫都可以为之建立档案。通过该情境,学生纷纷为自己感兴趣的昆虫建立档案袋,了解昆虫的学名、别名、籍贯、个性签名、外形特点、自我介绍、作者评价等。当学生处于“我为昆虫记建档案袋”的情境时,学生已然成为了一个档案员的角色,而不仅仅只是书本的阅读者,多重身份之下,学生的阅读过程会更加真实,也会更加有趣、有料。
2、关注差异性,小组合作有支架
在作业设计中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的接受能力与完成度。对于一些较难的作业可以增加一些脚手架,也是一种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差异性的作业设计方式。阅读《昆虫记》后布置了“为昆虫写一首赞美诗”的作业,教师随机推送“如何写好小诗”的链接,帮助有兴趣欠能力的学生完成作业,也可以摘录文中语句组成小诗,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支架,让学生有选择、可进阶。
3.开放性研究,分阶段周期性推进,循序渐进
在统编版教材名著阅读任务设计时,安排一些开放性作业,研读《昆虫记》,我们用一个月分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第一周自主阅读《昆虫记》;第二周按照“昆虫之最”“虫虫的婚恋观”“虫爸PK虫妈”等相应专题对书中内容进行整理,并制作手抄报;第三周,以“评选昆虫之最”为例,评选最团结的昆虫、最有胆量的昆虫、最残忍的昆虫、最神奇的昆虫、最钟情的昆虫等,分门别类整理并简述原因;第四周对《昆虫记》的存疑与解惑,辨别自己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关于这些昆虫的形象是否符合科学,通过查阅资料提出疑问寻找答案。例如:《昆虫记》中强调萤火虫出现在炎热的夏夜,但是古诗中出现很多秋萤,可对此提出疑问——秋天有萤火虫飞舞吗?任务驱动、分段研究,逐步深入。
4.读写结合,培养元认知能力,走向创作和创新
学生的认知过程受教师影响较多,而合适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昆虫记》中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昆虫们变得生动、有情趣,令人喜爱,法布尔作品用虫性关照人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阅读后我们设置这样的作业:法布尔化身神探去揭开鲜为人知的昆虫奥秘,你觉得你最像哪个昆虫呢?做一个思考者吧,请以“《昆虫记》中有个我”为题,写写你的认知。这一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读完名著后,进行深度思考与创意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高阶思维。
总之,用心设计单元整合下的作业,可以撬动整个教学,让我们深入其中探骊得珠,也让学生因为遇见适且的作业而点燃学习的激情,真正有所获、有成长。
参考文献: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