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比较关注一些宏观经济数据,包括GDP、公共预算收入、CPI、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国债发行、M1、M2等,咱们的数据、人家的数据,都关注,因为从中可知冷暖,也可以预判未来的政策走向和市场走向。
10月24日(星期一),有关部门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的GDP数据,结果显示2022年1-9月同比上涨3%,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同比上涨3.9%,这要比第二季度的0.4%的同比增幅高多了。由此可见,颓势初步扭转,至于会不会就此形成上升通道,仅仅依凭一个季度的数据尚不足以研判,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身处上海,自然对申城相关数据更关注一些,因为这些数据对我本人、我单位和我家庭的影响更直接。此外,上海不是孤立的,其发展也直接影响全国,这一结论在各城市的辐射面、辐射力的综合比较中已经有数据支撑,申城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是最大的,超过任何一个省市自治区,其相关数据具有风向标意义。
申城已经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从第三季度及其在整个前三季度表现看,总体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第二季度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遭遇历史罕见的重创后,仅仅一个季度,元气初步得以恢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前三个季度的经济降幅迅速收窄。
前三季度,上海GDP实现30956.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3个百分点。
但如果看4-6月,上海的经济总量是同比下降了13.7%,可见遭遇了重创,而1-6月同比下降5.7%。仅仅一个季度,降幅迅速收窄,可见爆发力之强、韧性之足。
——经济总量重返城市排行榜第一,表明韧性十足。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海市在上半年的GDP比北京市少了3亿元,虽然差距微乎其微,而且是多少年来第一次,但毕竟是差距,首次屈居城市排行榜第二。但是,到第三季度结束,上海尽管仍然是负增长,而GDP总量达到30956.7亿元,再一次超过了北京的29926.3亿元,多出1030.4亿元。
其实,第三季度申城在YQ防控的力度上依然不低,但与第二季度2400多万人全部蜗居在家里60、70天甚至有部分人达到80、90天不可同日而语了。在这样仍然比较艰困的情况下,经济元气迅速得以恢复,表明申城内生性发展动能十足。
——第三季度的增量接近2021年同期正常水平。
上海2022年第一季度的GDP为1.001万亿,此时还属于增长状态,增长幅度达到3.1%。由于是春节在第一季度,还有元旦休假等因素,所以,第一季度的1万亿GDP,还是比较正常的。
按照正常情况,第二季度的GDP应该比第一季度的绝对值高,但4、5月份除了金融业等少数服务性行业和部分制造业提前复工复产,其他行业基本上受比较大影响,GDP仅仅只有0.9339万亿,下降13.7%。也就是不增反减,而且下降幅度比较大。
比较前三个季度的数据,剔除上半年的19349亿元,就意味着申城在7-9月的GDP是11607.7亿元。由此可见,第三季度的绝对值最高,比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均有明显成长,意味着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弥补了4、5月份形成的巨大损失,意味着复苏势头强劲。如果第四季度的后面两个月不出现特别意外的情况,完全可以预期上海全年的GDP将实现正增长。
——公共预算收入依然稳健。
前面我们说的是说GDP,但GDP与公共预算收入有关联却又不是完全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预算收入是真金白银,数据更真实,与老百姓关系更直接。
2021年上海的GDP在全国内地排名是第10,但公共预算收入是第4。公共预算收入排在上海之前的是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分别是14103.43亿元、10015.2亿元、8262亿元,而上海是7772亿,实际增长10.3%。而三个省的常住人口规模分别是1.26亿、0.85亿、0.65亿,上海是0.24亿;三个省GDP分别是12.44万亿元、11.64万亿元、7.35万亿元,而上海是4.32万亿元,在上海之前的还有山东、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由此可见,GDP与公共预算收入有关联度但并非完全成正比。比较而言,申城GDP转化为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是最高的,人均GDP与人均公共预算收入也是最高的。
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79.18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15.4%。那么,2022年前三季度情况怎么样?答案是5704.94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少了700多亿元,下降11.9%,但是在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同比下降4.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稳居城市榜首,比排在第二位的北京高出三成以上。不过,考虑到上海上半年公共预算收入只有3794.8亿元,换言之,第三季度净增加了1900多亿元,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全年达到乃至超过2021年的7772亿元是完全可能的。
说到这里,有几个认识误区说一下。一是认为上海财政收入多,是因为央企多,这是误区。事实上,央企在全国各地都有子公司,这些公司缴纳的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归于当地,并不是全部给到总部所在地。再说,上海的央企总部数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二但连北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北京公共预算收入没有上海多,显然央企纳税不是一个因素。二是认为证券印花税在上海,这是误区。事实上,十几年前,印花税的确大部分在上海、深圳,但几年前97%交中央,现在则是100%交中央财政,与地方无关。
公共预算收入中,2021年税收收入是6606亿元,在全部7772亿元公共预算收入里是大头。今年因为YQ因素,影响土地出让收入等其他收入,至于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受到影响。在6606亿元税收收入中,主要是2486亿元的增值税收入、1694亿元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和861亿元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三者合计就有5041亿元,而这与产业结构、人均收入以及行政效率不无联系,比如上海制造业基本上与苏州、深圳同处一个级别,名列前茅;上海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0%,与欧美处于同一水平,第三季度在三个产业中是恢复最快的,相比2021年同比下降仅仅只有0.5%;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首位,个税总金额也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现在已经是10月底了,可能很多人忘记了或压根就没有注意过8月16日在深圳召开的一个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是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主持的,参加的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6个省份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为什么是这6个地区?因为这六个省恰恰是2021年GDP前六名,加起来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几乎是半壁江山了;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也是举足轻重。把这几个省召集起来开会,就相当于让他们承担更多责任。
与此同时,主要领导同志还要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个沿海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据统计,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而同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751亿元,存在2万多亿元的缺口。因此,经济相对发达省份不仅在保就业方面,而且在保民生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财政净贡献的除了这四个省,还有同在沿海的上海、北京、福建、天津。或许是上海刚刚经历两三个月的YQ,有点吃不准上海能不能缓过劲、恢复元气,没有请上海参加。单就财政净贡献看,也就是上缴中央的减去中央转移支付的,上海的贡献仅次于广东省,从这个意义看,上海能够迅速恢复元气,对全国而言也是大好事。
上海经济元气得以初步恢复,对全国的利好不仅仅体现在地方对中央的财政净贡献上,还有两个方面:一是上海对全国的辐射尤其是对长江流域、长三角的辐射,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经济元气恢复可以直接拉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向好;二是2480万上海常住人口中,有1000万是非户籍人口,他们可以连接上海和户籍地,上海经济元气得以恢复,意味着能够保持或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拉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