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收藏邮票一样风靡一个时代的,还有文摘。
现在,还有多少人坚持着看到美句就摘抄呢?
曾经我看到大把大把的人揣着大把大把的本子上面写着大把大把优美的文字。
读来自有一番享受的味道——读不懂就是了。
“这段话写的好美啊。”
我挑了段略微能看懂一点点逻辑的文字,对着文摘本子的主人夸赞道。
“这段更美呢,你看……”
文摘本子的主人十分开心,又给我展示了另一段优美的文字,还贴心的读了出来。
但我觉得那段文更难懂了。
群居的人总能染上其他人的习惯,有的是好事,比如一起学习;有点却未必,比如记文摘。
在得到那么多记文摘的小伙伴熏陶后,我终于买了本半个手掌大的精美本子。
我认为如此迷你但却精致、有着远超本身成本价格的本子,某种程度上散发着一种气质,与文摘这种不在原书上读偏偏要摘抄到本子上的讲究劲正符合。
我一口气在读者、格言上抄了好几小页的文摘,字字取自杂志本身的栏目:名句。
我很满足,我仿佛与其他人一样,瞬间提升了b格。
很久以后,我在书架架底翻到了一群被放一起收藏的文摘本,被摆在一个已经蒙尘许久的盒子里。
我完完全全不记得我曾经看过这些文字,甚至用笔写下过。
这种一点点记忆都没有的文字,当时为什么要记下来呢?
无解。
满是灰尘的文摘毕竟也是当年的心血,我将其有放入了蒙尘的盒子,推进了书架架底。
“其实,没什么是值得记的。”
我后来就一直这么想着,直到——
消失一年半后的女神终于又重新出现。
我刷着女神最近更新的几条新微博,翻来覆去地看,左思右想地看,读了一遍又一遍,越看笑容越大,最后由衷的发出感慨——
我女神的文字,写的真好!
哪怕只是转发时的一两句点评。
在我心里,女神与其他作者都不一样。
有的写作者是这样的,从头到尾优美的文字,没有哪处文笔低了。也许有哪出文笔高了——个人喜好不同,给出的评价也不同。
那种优美的文字,和曾经我在同学们摘抄本上看的优美文字一模一样:
确实写的很美。真看不懂。
读来面无表情。
“写的再美,没法让人感同身受的文字,终究不值得再读。”
这是我痴迷女神很久后幡然醒悟的。
那么,那些让人会心一笑,让人心头一击的文字呢?
我猛然产生了已经好几年没有产生过的做文摘的冲动。
既然是文摘,得精心挑选一些。我开始翻女神写过的文字,并刷刷刷的在本子上写起来。
然而紧接着我就发现,还是不对。
哪怕女神的某一句被摘抄出来单独看还是很好,但那种好就像上传了n次的微博图片,像盲人摸象时的惊天呼喊,都是被压缩了的、不全的。
我看女神的文字时感受到的喜悦与惊艳,与他人单独看文字时感受到的,不是同一回事,程度也有所不同。
俗话说,做阅读理解还需结合上下文呢,抛开整体谈局部就是耍流氓。
连“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都能被后人当成片面的励志句而不是爱迪生本来想表达的灵感至高论。
我的片面摘抄的文摘,会不会在若干年后,也被歪曲成另一个意思,歪曲成女神本不是想表达的意思?
这个想法使我冷汗津津。
别人的想法被歪曲了,也就算了,我女神的文被歪曲了,哪怕现在没有发生,光是想一想我就受不了。
我低头将摘抄了一点点女神文字的本子合上,把笔放回笔筒。
其实,这样看着所有完整的文字就很好。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