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书籍封面

      你是否有想过拿起手机面带笑容的在刷短视频,结果一转眼一看,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再回头一想,刚才我到底看了些什么呢?却想不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看。你是否又有过,每天都在观察这个地球村大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仿佛我们和世界的距离由此拉近,但是仔细再一想,这些又好像和我们的关系不是那么的密切。

好像到处都是水,却又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能说两分钟段子,人人能开五分钟直播,人们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最直接的想法。每个人都在寻求认同,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媒介塞满人们的脑袋,占据可用的时间,思考变得不再重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娱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著名作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所警示的,我们正逐渐将严肃的公共话语转变为娱乐的附庸,技术和娱乐的泛滥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真实信息的关注和理解能力,以至于社会被娱乐包围,人们更容易陷入浅层思考和消费性的文化。

    《娱乐至死》这本书是1985年波兹曼以电视主要是美国的电视业为批判的对象,用非常清醒的视角给公共话语带来的一些反思。在书中他是一个非常坚定的站在印刷业,也就是传统书本、报纸所构建的文化语境里。审视电子媒介,也就是电报和电视带来的娱乐世界,给美国的政治、宗教还有教育带来的侵蚀。波兹曼并不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倒逼大家关掉电视,也并不是全权的否定娱乐。他反对的其实是电视以娱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占据所有人的注意力和时间,像是一种霸权掠夺了受众的全部视线。

        举个例子,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滴、图片、视频等,这些年日往往更注重娱乐性和即时性,而较少关注深入思考和真实信息。此外,社交媒体的信息传递速度很快,容易引发短暂的注意,但难以为长期的探索和思考提供足够的空间。

短视频侵蚀

      波兹曼认为,这种娱乐至上的文化可能导致人们的思维变得浅显和碎片化,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他强调了传统媒体如书籍、长篇文章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背景和理解,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娱乐至死意味着社会的信息传递和娱乐化导致人们的思维习惯变得浅薄,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对文化、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

      他用躲猫猫这个词来形容电视构建的娱乐世界,他说:

“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的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的、没有意义的世界,但是和躲猫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比如说在他看来主播是那些在吹风机上花的时间,比在播音稿上花的时间多很多的人。那些长相不上镜的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已经被剥夺了向大众播报新闻的权利。

     

书摘

纵观这本书波兹曼的意义并不在于减少娱乐,而是开启了我们对自我的审视。尤其是当下人人皆示媒体的社会现状,作为公众表达者要如何在信息破壁、内容爆炸的网络时代,传播好的内容。而作为受众又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空间里,知道自己为什么想、如何延展思考。在享受娱乐带来的快乐时,不忘内心的成长,不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知的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娱乐的浪潮中保持清醒,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终将毁灭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且所有那些看起来很爽的东西,都是瞬间的那种满足,而人类所有真实的快乐,一定是恒久的努力。”

读书的三大陷阱:语言堕落、知识泛滥、娱乐至死

语言堕落伴随着词汇的污染、语言的腐败以及文字的通胀。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影响:情绪亢奋与麻木、认知渊博而浅薄。通过深入阅读经典,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语言的泥沼,重新找回清晰与深度。

知识泛滥分为两种阅读内容:浅层阅读与专注阅读。浅层阅读的负面影响在于,快感带来的痛苦自责,注意力涣散导致思考能力下降。而专注阅读则可能导致认知支离破碎,狭隘和浅薄。我们应该寻求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好书,从而有效地抵御知识泛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类媒介的演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文字和印刷时代到广播电视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传播内容趋向于娱乐化。这种趋势对于知识的再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导致碎片化的知识与稀缺的思想和洞察。

专心读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见识,还能培养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从而应对娱乐至死的挑战。

书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