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当季节交替的时候,我都会来到蒋畈村。来这里,不为别的,就是重走曹聚仁先生少年求学的道路,追寻他的情感轨迹,并借问一下,在他地又过了近半个世纪“地下”生活的您,还幸福吗?是谁在照料您的生活?应该先是王春翠先生,然后是邓坷云先生吧? 而在今天,应该是她们与您合住在一起,学文写字,推文究理的吧?据我所知,她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就已姐妹相称,互致问候。
但即使这样,智者毕竟还是思想孤独的呀!
这应该是曹聚仁哥哥曹聚德的儿孙媳妇吧?我很想问问老人的年纪,最终未问,是因为她得了小中风。不过还好,她的孙子替她买了拐杖,还有后辈的牵手也是拐杖,温暖如春的拐杖。
当人生遇到爬坡的时候,我也会来到这里,看看育才学园的校舍,就是想知道聚仁他爸他娘是如何化解办高小、兴初中的各种困惑,沿着金兰古道,重垒一个个阶梯,走向太阳岭,登上浙中“嘹望台”。
曹、刘夫妇个头不大,乡村教育为大,他们不领政府工资,却做了一项惊天动人的公益事业。从上世纪初办学的那一天起,从这里走出的四千子弟,他们风雨无阻,与天地共生,与时代齐长,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榜样。即使在今天,行知合一的信念还在激励曹氏后辈、一代代梅江人前行,聚仁精神还如午后的阳光一样,让我看到清晰的东山岗,山岗上有不屈的老松,也有躺倒的的桃树。山岗是近代兰溪与浦江的界山,山下有直泄而下的水流,山水之间依然有文脉有坚强的脉搏在不断地跳动,还在传统承继,还在变化中成长、壮大。
今天,我再来这里,就是告诉聚仁先生一声:政府已经拨下第一笔资金,准备在您的成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先生,您若地下有知,又该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甚至忠告?
陈水河采撷于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