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目标丧失了。“为何之故?”没有了答案。——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968
2.虚无主义这一术语随着1862 年出版的伊凡· 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小说《父与子》而开始在俄国流行。在这篇小说的开头部分,阿尔卡季,巴扎洛夫(小说主人公)的年轻学生,把他的英雄视为一个虚无主义者。当阿尔卡季的父亲询问这个词的意思时,他这样解释,即“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屈服于任何权威的人,不信仰任何原则的人,无论这一原则多么神圣”。稍后,巴扎洛夫自己向阿尔卡季的父亲和叔父这样解释,“我们只根据我们认为有益的原则而行动……当前,否定是所有原则中最有用的原则——而我们否定……任何事物”。阿尔卡季的父亲听后这样说道:“你否定任何事物……但是你知道,人们也需要建设。”巴扎洛夫轻蔑地回复道:“这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首先需要的,是清理地基。”
3.道德虚无主义,它至少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种道德虚无主义,指的是对所有道德原则的拒绝,以及没有任何道德地生活的决心。第二种道德虚无主义指的是这样的理论,即认为道德判断是纯粹个体性的和任意性的,从而也是没有理性的判断或批判标准的。第三种道德虚无主义,认为任何个体承担的唯一义务就是对他自己的义务。于是,他不需要为他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做出道德的考虑,除非他注意到这些影响也关涉到他个人的利益。这三种道德虚无主义形式可以分别被命名为非道德主义(amoralism)、道德主观主义(moral subjectivism)和利己主义(egoism)。
4.非道德主义的前提是拉森所谓“生活是一片混乱”:生活就像酵母,就像一团细菌,它运动着,可能会运动一分钟,一个小时,一年,或者一百年,但是最终将不再运动。那大的细菌吞噬小的细菌,以至于自己还可以继续运动,那强壮的吞噬柔弱的,以至于自己还可以保持强壮。那幸运的细菌吞噬掉的最多,因此运动的时间也最长,如此而已。(1981:35)
5.对道德本性的这种理解,用罗素的概念来表述,就是道德欲望不同于其他欲望,因为它们是普遍的或非个体性的。一种道德愿望适合于所有人,而不是只适合于自己。[ 5] C. S. 刘易斯(C. S. Lewis)用一种生动的分析捕捉到了这种道德观的逻辑:比起我的邻居的快乐,我更喜欢我自己的快乐,这就像最近的电话亭真的就是最大的电话亭那样(1955:226)。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重要,但是从道德层面来说,这只是一种幻觉,是对距离的扭曲。
6.我并非是在其他自我之外的一个自我,而是唯一的自我:我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的需要是独一无二的、我的行动是独一无二的,简言之,我那里的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只有作为这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我把一切都归我自己所有,如同我使自己工作、自我发展,都是作为这个我自己那样:我不是作为人而发展人,而是我作为我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唯一者的意义之所在。
7.他极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我的事业不是神的事,不是人的事,也不是真、善、正义和自由等等,而只是我自己的事,我的事业并非普遍的,而是唯一的,就如同我是唯一的那样。对我来说,我是高于一切的!”(40)
8.尼采相信“意志”无所不在,或者根据他的最终分析,意志就是一切。[8]不管是在无机体还是有意识的生命层面上看,这都是真的。世界是一片混乱,充满了力量或意志,每一种意志都在争取统治其他意志,后者也总是在挑战和威胁前者的统治。作为无休止的、无特征的、无数“利己主i义”能量中心存在于其中的涌流,世界根本上是一个赫拉克里克意义上的动态过程,汹涌而至的是各种变化,其中每一个能量中心“都从它自己的角度解释世界的其余部分”,并且都努力使自己的解释成为关于实在的有特权的或最终的视角(Nietzsche 1968:339-340)。
9.寻找超视角的真理标准,或寻找“客观知识”,注定会失败,因为这种寻找错误地假设真理能够通过特殊的视角独立地获得,或者假设存在一个“就在那里的世界”,视角能够接近这个世界。离开视角,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对任何个人或团体来说,“世界”只不过是构成其视角的那些价值和信仰的组合。
10.是我们的需要在解释世界;我们的动机和它们的渴望与反抗。每一种动机都是一种统治的欲望;每一种动机都有它的视角,后者喜欢驱使所有其他动机接受它为标准。(267)
……世界的价值在于我们的解释;……根据我们能够在生命——也就是权力意志——中为了权力的增长而存活,先前的解释从某个视角得到评估……(330)
所有的价值评估都只是服务于这种意志的后果和狭隘的视角;价值评估本身就是这种权力意志。(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