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指南针”和“路线图”。乡镇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神经末梢”,其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唯有以《条例》为纲,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思想根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一、理论武装要“接地气”,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宣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扎根乡土、贴近群众。山东省齐河县创新实施“文化先行官”项目,组建由专业辅导员、文化志愿者、中小学思政教师组成的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用“土话土语”解读政策,通过“群众演群众看”的小戏小剧传递党的声音。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理论宣讲从“文件语系”转化为“百姓话语”,使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心田。乡镇干部要善用“板凳课堂”“田间党课”等载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政策与群众关心的产业发展、医疗教育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身边事”讲“大道理”,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二、阵地建设要“聚人气”,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
基层阵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安徽省马鞍山市濮塘镇打造“1938党建文化主题广场”“蔓棠云上田园”等沉浸式教育基地,将红色教育与田园风光融合,让群众在观光体验中接受思想洗礼。这种“景中有教、教中有景”的创新模式,有效激活了基层阵地的育人功能。乡镇要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资源,打造集理论宣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阵地。同时,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宣传矩阵,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覆盖面,让思想政治工作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三、服务群众要“暖人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陕西省彬州市新民镇通过“五社联动”机制,组建“夕阳红调解队”“宝妈志愿服务团”等社会组织,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为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成功化解邻里纠纷850件。这种“需求导向、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让思想政治工作从“务虚”走向“务实”。乡镇干部要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民情台账,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就业创业等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队伍建设要“强底气”,锻造基层思政“主力军”
基层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实施“红领工作站”项目,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通过“微党课”“微故事”等形式提升宣讲能力,培养了一支“能说会干”的基层思政队伍。这种“实践淬炼+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为基层思政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乡镇要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考核激励等方式,提升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要广泛吸纳乡贤、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参与,组建“百姓名嘴”“土专家”宣讲队,形成“人人都是宣讲员、处处都是宣讲场”的生动局面。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镇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唯有以《条例》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精准施策,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黏合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