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了一遍自己的读书笔记,看到了当时标记了星号的一句话:每天至少问自己两个问题。
很愧疚,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忘在脑后。创业者每天的思考非常重要,而重要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具体去做好一件事,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思考,那不妨就从问自己问题开始。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又碰巧是个互联网创业者,那我非常建议可以坚持每天问自己这七个问题,创业都是在逐渐打磨人和事儿的过程中成长的。如果你可以非常清晰的回答出这七个问题,代表你真的想清楚了自己在做什么。
1、我做的事是否有突破、有创新,还是仅仅有改进?
突破和创新对于项目来说是绝对的核心竞争力,但很多创业者(包括我)并不能清晰的认识到我所做的事儿到底是创新还是改进。
创新有三种形式:
1. 发明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技术;
2. 商业模式的创新(贵的变便宜、收费变免费);
3. 体验的创新,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
思考不清晰往往会影响项目的发展方向,我也在这个方面吃过亏,总是感觉自己在颠覆,其实只是优化而已。
2、现在开始创业,是最佳时机吗?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马上热血沸腾的投入到创业大潮中,或者有些创业者放弃了高薪的外企待遇或者稳定的国企环境,只为了一个梦想。
所有人都没有错,只是到底创业的时机是否正确呢?中国从古至今就推崇做事儿要天时、地利、人和,创业依然如此。
现在想起来我创业的初衷就是不想进入一个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还被一帮不知所谓的“领导”管着,心想创业才是最自由的方式。我相信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一直在骗自己说:老子创业的时候是最佳时机,再不创业就晚了。其实只是为了某种羞于开口的目的。
3、我的事儿是要抓住小市场里面的大份额吗?
这是我现在每天都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不断在回答问题中做减法,直到把市场切入点打磨的越来越小。
现在的创业环境不同10年前,平台思路不是白手起家的屌丝创业者可以玩的起的。那我们唯一的出路必然是抓住一个巨头没有看上眼的小市场,获取里面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
这一点在创业初期我是完全不理解的,当时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把事业做大,梦里恨不得都在敲钟。不踏实和不落地也是初级创业者的一种通病。
4、我有合适的团队吗?
抱团取暖的互联网时代,谁还好意思单打独斗呢?有人总结一个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就是找人、找钱、找资源。虽然后两点我个人认为并不鼓励,但是第一点却极其重要。
一个创业者一定要有找团队和养团队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并没有特例的规则。我就见过一些能说会道的创始人,身边没有一个跟随超过一年的团队成员。但一个平时不善言语的创始人却有一批人死心塌地的人跟随。这是天生的魅力,不一定后天能学得来,也有可能通过学习改进。
但在做一件事儿前,一定要反复的问自己,我是否已经想好了每一个重要职位都有合适的人选,如果肯定的话就付出行动,千方百计的将这些人拉入自己的团队。但如果想不到合适的人选,指望通过招聘找来人才,成功的几率会大打折扣。
5、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销售一直是我的软肋,往往有能力做出好的产品,却没能力开拓市场,把产品卖出去。所以我的团队中一直有个声音:我们总是有很不错的想法,并且能实现形成产品,但总是在销售环节上屡屡失望。
很多技术型公司总是奢望产品可以自己产生销售,或者说设定的目标总是附加了很多乐观的前提条件。但现实并没有想象的简单,销售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我们设计产品的同时,可以经常问自己把产品做出来以后到底要怎么销售,能不能养的活团队呢?
6、我还可以活多久?
这个问题应该是创业者最不愿意面对的了,反正我总是用“车到山前必有路”来鼓励自己,也几次在濒临“死亡”的边缘苟延残喘。
其实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的目的应该是让自己有计划的“活下去”,给团队制定一个可控的计划,面对棘手问题的时候才能更有效的解决。
如果一个创业团队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应对临时危机,那一定是创始人没有计划性,而这种情况极其容易造成“团灭”,根据蝴蝶效应,每一个临时危机都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团队在匆忙之间的解决办法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都是完美的。
和竞争对手比拼的最大法宝就是看谁活的久,一击毙命当然是最痛快的,但在大部分博弈过程中都是看谁能耗过谁,谁比谁活的更长远。
7、有没有找到其他人没有在意的机会?
我们都在学习一些已经成功的案例,但是成功不能复制,创始人的特点更是没有办法模仿。但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一些规律就是所有成功的模式或者人总是找到了某种别人没有在意或者瞧不上的机会。
在《从0-1》这本创业圣经中提到过,如果发现路上所有的车都在逆行,大概是自己开反了。但是一定要思考自己在什么问题上与其他人的看法不同。
屈从大部分人的观点并不一定是正确或者最好的方法,当自己产生不同的思考或者发现别人没有在意的机会时,一定要勇于尝试。
坚持每天问自己七个问题,收获的不只是思考能力,更是对自己创业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打磨。
我是一个产品汪、连续创业狗,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点意思,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