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说:直线是属于人类的,曲线是属于上帝的。有了曲线,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美。
说到梵高,会想到炽烈的黄色,他画的那个热烈的向日葵,直击人们的灵魂。看过关于梵高的文字,也看过电影《至爱梵高》,心里深深地被感动,梵高就这样让人刻骨铭心。
本书序言中写道:受苦与救赎。梵高的苦楚很大,绘画是他的救赎之路。
我们在被美好的感觉救赎,通过文字,音乐,艺术品,美好人事物等,它们拥有救赎的能量。
蒋勋老师说:梵高是精神病患,但他看到了最纯粹的美的事物。我们很正常,但是我们看不见。正常,意味着我们有太多妥协吗?我们不知道,一再妥协,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没有某一种疯狂是看不见美的。有时不太正常不一定不正确,通过放大它,你看到的视角会不一样。
在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下,他几乎会处在高山低谷的状态,情绪受到折磨,他会本能地通往救赎之路。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创作上。
星空那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只剩下孤独的一个人,与暗夜中的星空孤独地对话。他知道可以拥抱整个星空,知道星空不会拒绝它。
你有什么,就用什么。若活在痛苦中,也可以拿到它背后的礼物 。
梵高生在宗教信仰的家庭,小时候受到家庭影响,他读《圣经》,是个布道者。他的身上满怀布道者的同情。
我们可以给孩子种下好的种子和信念。让他在生命成长中更自信。
真实的力量很大。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生存法则。
如果你脚踏实地活着,认真觉察,其实是不需要别人教你,你会在生活中,在身体中,自己生长出一套属于你自己的生长法则,这是最有力量的东西。
我们不断地学习为了更好生活,但在过程中,我们更多人却远离了生活。
生命中有种宝贵的东西,就是真实。
人生中不同的经历都不要放弃,把它化作生命中的养分。
画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格,如素描,学院派,雕塑,立体等阶段。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给我们一个启示:当一个人的成长长期在某一个阶段停滞的时候,其实你可以给自己换一个环境,换一圈新的朋友,新的老师,新的书,以此来植入新的风格,让你的作品和成长继续向上走。
不断地让自己往上走,你会接触到新鲜的人和新鲜的事,带来新鲜的观念碰撞。让自己时时换新,会呈现崭新的状态。
接触不同的人和书籍,保有一种内在的流动感和新鲜感。
梵高到了巴黎,接触异国文化,受到很多影响,他的作品开始换新,蕴含东方艺术美感。
书中说:固守单一文化和地方性的本土偏见,往往使创作的生命力受到局限。
一个人要不断往上走,不断进化,有了根基,学习不同文化为自己所用。
要有兼容多元化的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要阻止反抗,存在即是合理。
所有的学习为让自己锦上添花,不是丢掉自己的风格,成为别人。
梵高离开繁华奢靡的巴黎,去了法国偏远的小镇。
回到内在的自己。通过学习,建立自己风格,让自我生长,然后学习滋养自己。
梵高在那里没法和别人分享,他用画布表达自己。
梵高作画时,为了捕捉瞬间的光,常常不用笔,直接将一管一管颜料挤在画布上,色彩与色彩挤压堆叠,面对他的原作,感觉到创作的丰沛如狂涛巨浪汹涌而来。
梵高和正常人不一样,别人视他为疯子,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梵高是个精神病患,但他发病期间的作品可以感动每一个人。
巨大精神痛苦下,他在小房子里画画。看到窗外的风景。他看到了奇迹。他看到了生命中的奇迹。
看见每一个灿烂的黎明,每一个山风吹拂过麦田的清晨,每一束麦穗,每一条起伏的山峦。每一丝变幻的白云,每一颗夜晚的星辰…
我们看不见奇迹,是不是窗口太多?
他只有一个与世界沟通的窗口。他看着窗外,原来,静下来,每一个景象,每一个片刻,都是奇迹。
通常,在世俗人的眼中,看见了“奇迹”便是缝制。或许正是因为疯狂,才看见了奇迹。我们与疯子不同,是因为在现实里学会了妥协。他有百分百的纯粹。
窗口是他唯一的救赎。他在星空前看着灿烂的华丽星空,他对着星空独白。医院的一年里,他的创作量非常丰富。
他不再思考技巧、形式、画派这些琐琐碎碎的问题,他面对着自然,面对一张空白画布,他还原成一个绝对的个人,好像一个天真的赤子,一个儿童,没有任何成见,画下他最简单而直接的生命体验。
疯狂像火焰,他看到了奇迹,用全部生命来交换。
这些画家不只是绘画动人,更动人的是他们自己生命的美学形式。生命的美学是活出独特的自我,并不只是画画。
梵高的美学是绝对自我的完成,医生是消除人的自我,他们这样矛盾着。
我们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内心中出现美好的情绪,就是对自我的救赎。希望我们可以在自我的空间内,去看见更多的奇迹。
图片来源:网络,只作配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