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阳光投射在窗帘上,斑斑点点。随着微风吹拂,窗帘上的光影在变幻着形状。凌晨的急雨️已经找不到痕迹,唯有太阳更加肆意地挥霍着ta那毫不掩饰的光芒……
今天,就是“出伏”了!今年入伏天是7月11日,到今天的8月20日,正好是出伏天。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出伏,即指“出了伏天,伏天结束”。一出伏,天就凉快了。
杨万里诗句有云:“入州非不肯,出伏即相过。安得看云语,金盆仄白河。”
竹蓑笠翁诗《句》:“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
有关出伏的谚语也不少,浅显易懂,更能让我们理解出伏节气及出伏后的天气变化。
“出伏是晴天,立冬穿薄衫。”
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一目了然。如果出伏当天是晴天,那么到了立冬时候,穿个薄衣服就行了。也就寓意着:如果出伏是晴天,后续还会持续高温,而到了立冬,该冷的时候,天气不冷,本该穿厚衣服的天气,只需穿薄衣服就可以了。今年,我们也许就能过个“暖冬”了呢。
“雨淋出伏日,四十五天雨。”
这句谚语从字面意思也很好解释:如果出伏当天有降雨,那么后续45天内降雨比较多,即或后续的45天里阴雨天气也会比较多。
没细究全国降雨情况,但是我所居住的河南郑州二七区长江路,肯定下雨了而且是骤雨大雨,向来睡眠深沉的我在凌晨四点被沙沙哗哗的雨声给叫醒了!至于接下来的45天降雨多寡,就交给气象部门预报吧,咱们宅家或外出,该干嘛干嘛。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每逢节气的更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及饮食等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出伏后,老话有谨守“三做三防三不要”之说。那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这“三做”、“三防”和“三不要”吧。
一、三做,即要做到“贴秋膘,早睡觉,多运动。”
1.贴秋膘。出伏意味着秋天即将来临,经过三伏天的高温酷热,体内的营养流失了不少,此时,适当吃些牛羊肉,多补充些蛋白质等,才能在早晚秋凉的时候,不容易感冒。
2.早睡觉。老话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季天热可能会让人吃不香、睡不好;而日渐凉爽的秋天,有助于人们晚上睡个好睡。因此,少熬夜、少刷手机、早些睡觉,睡眠充足了,健康也就自然而然恢复到了最佳状态。
3.多运动。三伏天,汗蒸天,动一动就浑身出汗,吹空调居多,运动健身骤减。出伏后,适当增加运动量有利于排出体内积存的湿气,更有利于恢复体力与精力。
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饮食加运动,才是取得健康体魄的简便易行、有效节能的最佳方式。
二、三防,即要做到“防秋燥、防感冒、防秋热”。
1.防秋燥。进入秋天,天气逐渐干燥,人们很容易出现上火、嘴唇干裂等现象。这时一定要适当多吃一些滋润生津、防秋燥的蔬菜和水果,如:莲藕、芹菜,百合、银耳、葡萄、桃子、梨等,适当辅助吃喝一些如菊花茶、蜂蜜水、山药粥、鸭肉等防燥又滋补的美食。
2.防感冒。出伏后早晚温差大,穿衣不当很容易着凉感冒。早晚外出时备件外套穿条长裤很有必要,尤其要保护好关节、肚脐、脚趾等容易受凉的部位。晚上入睡尽量少开窗,白天出汗后不要急于空调降温或冲凉水澡,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甚至中风导致嘴歪眼斜。
3.防秋热。出伏后虽然早晚天气凉爽了一些,但夏季的余热犹如秋老虎,特别是中午阳光暴晒,让人更加燥热难耐,若长期在室外工作有可能会中暑。因此这个季节宜多喝热水、温水,多休息,心情放平和。
三、三不要,即要做到“不吃生冷食物、不贪凉、不贪吃”。
1.不吃生冷食物。老话说:“立秋以后不吃瓜。”夏季冷饮、西瓜等必须要少吃了,以免造成肠胃不适、闹肚子。
2.不贪凉。现在“空调病”如同“手机控”一样普遍,稍微热一点就受不了。出伏后,对空调的使用一定要适度、合理,不要把温度调得很低,也要避免整日整夜地开空调。还要做到室内勤通风,尽量不要淋秋雨。
3.不贪吃。有人说忍了一夏天没有大吃大喝了,尤其对于赶上疫情封闭宅家的人来说,美食的诱惑更甚。加上出伏后天气转凉,胃口也大开,不少人就想当然的开始海吃海喝,恨不能把该补的不该补的全都补回来。大错特错!暴饮暴食不仅会增加肠胃负担,严重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特别不利于健康!
“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恰逢出伏日,又是艳阳高照好天气,而持续宅家封闭中,只能对窗看秋叶潇洒飘落、听秋蝉兴奋长鸣。
著文至此已接近尾声,还是一起飨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疫情早日结束,社会平和人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