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
这份莫名其妙的自卑,和这份莫名其妙的自信到底是哪来的呢?
在人还是一个婴儿时,是没有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的。而这个评价的主要来源,是来自父母及主要养育者的评价。
作为家长,我们每次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尊重,给他们机会自己做选择,或者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肯定他们的想法,相信他们是可以做好的,都是在加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是:“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孩子做好了我们是坚决不说的,如果做的不好了,我们一定会站出来否定指责一番,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孩子下次才能知错就改。殊不知孩子的自信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消磨殆尽了。
有一个心理学的前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上课不好好听讲,扰乱课堂秩序,调皮捣蛋,欺负同学。爸妈非常着急,就找到他做咨询。
前辈了解情况后,让这对家长每天回家做一件事:每天要在孩子不在的时候,两个人一起讨论孩子的优点半小时。
要尽可能地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哪怕只是今天早上他自己起床了,没有让爸妈叫;或者是偶尔的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把饭吃的很干净。
没过多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成绩也提高了。爸妈很欣喜,同时也很不解,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前辈说:“每天爸妈背着孩子讨论孩子的优点半小时,虽然孩子没有听见,但是爸妈在讨论过程中会越来越欣赏和喜欢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欣赏的眼光,那个欣赏和喜爱的眼光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
同时爸妈不断的做这样的练习,慢慢习惯了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盯着孩子的不足,就会不经意间表达对孩子的肯定,而不是指责和否定。
这些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是被喜爱的,增加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真的朝着爸妈眼里自己的样子发展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既然赞赏和肯定孩子能够带来如此神奇的效果,那么如何正确地赞赏他们呢?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厉害”,“你是个好孩子”能带来的吗?
其实不然,这样的词语,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对方是不是在撒谎(我没有他说的那么好),或者给被称赞的人带来压力(下次如果做不到这么好怎么办?)真正有益的赞赏来自两个方面:
用赞赏的语气描述你所看到的和你所感受到的。
孩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后,就能够赞赏自己。
例如:一个孩子写完作业,把书桌收拾的很干净,你会怎么赞赏呢?
无益的赞赏:真是个好孩子!
有益的赞赏:我看见你写完作业之后,把书整齐的码放在了书桌上,把第二天上学用的书和作业本放到了书包里。还用布把书桌擦干净。你做了这么多事情,多不容易啊!
(孩子听了这番描述,自己就会觉得,我真是一个好孩子!)
例如:你下班回到家,孩子迎上了给你拿了拖鞋,你会怎么赞赏呢?
无益的赞赏:你真乖啊,真孝顺!
有益的赞赏:我一进门你就给我拿了拖鞋,我感觉很欣慰,很开心。
(孩子听了自然就会认为,我让爸爸妈妈开心,为他们做了事情,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真正看到孩子好的行为,去体验并且详细描述出来,的确比只说一句“你真棒!”要难的多。
然而如果你努力去尝试,你就会发现不久之后,孩子真的开始赞赏他们自己。内在的自尊与自信正在开始建立,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