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6年,距唐德宗削藩失败,颁布罪己诏的时间,过去十二年。
河南汴州,藩镇再度作乱。
令人意外的是,彼时在长安求不到半份官身韩愈,却因为这场兵乱,而遇见了人生中的贵人。
那一年,韩愈在“宰相将军”董晋的手下,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差事。
此去虽是去平叛,但作为一个幕僚,韩愈并不需要亲上战场,而且董晋能力出众,很快便解决了叛乱。
当时的韩愈,非但没有遭遇危险,反而因为有功,被董晋举荐,试任秘书省校书郎(编外的图书馆管理员)。
后来,董晋留在河南任宣武节度使,韩愈也跟随着他,在河南汴州留任。
留任的这段时间,韩愈接连完成了人生中的几件大事。
娶妻生女,讲文析道。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随着韩愈的名声渐显,他开始推行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古文运动”!
其目标,就是要推行散文,让“‘骈’死于槽枥之间”。
至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节度使董晋去世,韩愈送其灵柩出城,离开城中的第四日,藩镇再度兵变。
兵变中,城内同僚多数遇害,韩愈亦与家人失联。
月底,韩愈收到消息,得知一家老小前往至江苏徐州躲避战乱。
韩愈遂往。
期间,在被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招揽后,韩愈短暂为其效命。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辞别张建封,迁居洛阳。因生活拮据,他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调选,却始终不得结果。
贞元十七年(801年),久等无果的韩愈颇为意冷。动身返回洛阳,开始著书和招收门生。与张籍、孟郊、欧阳詹、侯喜、尉迟汾、李翊等好友,开始小范围进行儒学复兴和古文运动。
801年秋,距吏部的考试已经过去一年,京师终于传来了他通过铨选,被授国子监四门博士(七品)的消息。
此时,自贞元二年初入长安考试,时间已过十五年。
韩愈,终于迈进了京师的政府机构任职,成为国子监的一名教书匠。
从此,韩愈声名渐起,开始慢慢地向我们熟知的那个文坛大家转变。
贞元十八年,继七年前的一篇《马说》后,韩愈再写一篇《师说》,传遍长安。
一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大掀起了长安城中的倡学之风。
期间,无数学子拜在门下,自称“韩门子弟”。
于是,韩愈的名望越来越高,以七品的官身,在文坛力压诸多名宿。
这时候,便有了我们在早前的文章中提过的,有人在韩愈升迁之时进献谗言,令韩愈从国子监刚升即贬的故事发生。
因为这件事,韩愈也见识到了谗言的可怕。
为此,他看了看朝堂,开始物色能让他站稳跟脚的靠山来。
最终,韩愈究竟选择了哪位背景极大,却又声名狼藉的靠山呢?
点个关注,我们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