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当教师时,我做班主任,向老教师求教做班主任有何秘诀。他们说,要让孩子们怕你,才能管住这些顽皮的孩子们,才能当好孩子王。
我最初的理解这个“怕”字,是要凶一点,不苟言笑,态度严历,处罚严明。后来,发现,这样只能管住孩子们的身,管不住孩子们的心,效果十分不理想。
直到后来,才明白,这个“怕”,是两个字,就是“敬畏”。
敬畏之心源于信仰,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崇拜”和“惶恐”。
敬畏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敬”是尊敬、严肃、认真的意思;“畏”指“慎,谨慎,不懈怠,是一种敬仰和崇拜。”敬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崇拜及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人心等等。
在班级管理中,敬畏之心不可少,但这个敬畏,是学生缘于对教师人格与学识,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崇拜,然后才有一种心向往之,心生爱戴,愿意向优秀者学习,用心聆听教诲,而不是单纯地去怕。就如我们进入庙宇,看到高大的佛像,佛像的脸上虽然满是慈爱,但我们还是心生敬畏之感,是对信仰、崇高、慈爱的敬畏。
明白了这“敬畏”之意,我加强自己的修养,关爱学生,成长自己学识。每接一个班,我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认真讲好每一节课,与学生在一起共甘苦。我发现,我说的话,学生们很听,不需要多少规则,大家都能为班级着想,为他人着想。我想,这就是孩子们有了敬畏之心,敬畏老师的人格与学识,产生一种向心力,向往和老师在一起,愿意学习进步,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虽然我没有严厉的态度,严明的班规。
所以在管理中,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之心,才会三思后行,行向所向,行有所依,行有所止,这就是我理解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