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是有生命体征的,不管你是初见还是又见
借我你的右手,与我一起走进《哲学与人生》,作者傅佩荣教授
多奇妙,这篇读后感只是出于想写,至于写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就是想写。大约一周读完,整理了12页笔记,用哭红微涨又渴望的双眼翻开了这本书,就在刚刚掌心发暖。我特别怀疑它会是我的药,我来找我的药。也是一个契机,我还想写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哲学瞬间以及被我刻记在心里的几句理解。
“哲学”,你嗤,你笑,你跑掉。一说到哲学大有五指山压身的感觉。
五年级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中学的时候还是这样的感觉,大学时好点但依然很沉很重,泛黄的书,,,你看,这么多年过去了,对“哲学”的认识好像没有发生过一点点可观的改变,多么恐怖。
也是近些日子我才知道,当我等到红灯变绿灯,我穿过马路,然后红绿灯会接着变红变绿,一刻休息也没有。我以为它会和我一样,焦急等待,稳步穿过,心情变轻松。原来它不是!它竟然不是!
哲学呢,不去接触,她永远是座不可知的大山。还会有其他的杂音:哲学是哲学家的事;哲学没有答案;我理解不了。哈哈,哲学家,,,殊不知,在认知生命的伊始,最先遇到的问题是哲学问题,最先进行的思考是哲学思考,但即使是没有寻找到答案对我们吃饭、睡觉,好像也没有什么影响,然后我们继续每天吃饭、睡觉,最后那些发问都被搁置到尘土里。
全书“骨骼架构”
再说作者,全书共十四章,但我更愿意把它分成六个部分,从哲学是什么、哲学的研究方法;人与神;苏格拉底的生命内涵;丰满的存在主义;中国哲学。最后给的是道路,关于美、关于自我教育与成长。这样的布局结构非常完整,道和术两个层面都兼顾,内心平静不遥远。
西湖“小夜曲”
爱好智慧!但这个智慧不能够拥有,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美就美在你不停追求、持续积淀,没有终点。当你吃饱、穿暖,你就会思考,你会的!你会思考:生老病死以及人这一生的价值。
那是一个怎样的午后?蝉鸣、懒散、憨热,房梁上悬的吊扇一圈、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地吹拂着,8、9岁的我既没有上地帮爸妈干活,也没有立即洗刷碗筷,半躺在一张破了皮的沙发上,沙发靠背里的弹簧清晰可见,沙发座上的图案是西湖长廊,挤满了姿态各异的游客。我对这张沙发太熟悉了,每周至少一次的大扫除,八仙桌、花瓶、镜子甚至是摆在条几上的擀面杖,我都要重新归置一遍,这张沙发每次都不会落下。
因为太熟悉,那副西湖长廊对我来说只是一副颜色鲜艳的画,从小就知道,从没想过那副画里的世界以及那时游客的心情。到今天,如果谁跟我提到西湖,我除了知道在浙江省外,还会想起我家的沙发。
因为没有切身的体验,连想象的空间都狭窄,多么恐怖,十多年,在对西湖的认知上没有变化,那我都干嘛了呢?当时并没有想西湖,因为它安静地停留在我的身下。
我闭着眼听着吊扇转,又睁开眼望着吊扇一圈圈飞转,再往上看是连接房梁与吊扇的绳索,最高处是房顶的砖瓦。视野受限让我不快,我决定弃纵向改横向来观察我所处的环境,放眼望去是我家的院落,再往前是2米左右高的墙以及院外的树枝,不行!我知道院子外是邻居家,邻居家外有田地。
但这都还不够!再往外呢?有什么?是什么样的世界?
我不知道,吊扇不知道、沙发不知道,但,我能知道吗?答案是能!
我跑出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吊扇不能、沙发不能,他们只能在家。我高兴、难以言表的高兴,因为我会动哎!很久以后我才在课本上知道这叫“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现在能跑出去吗?不能!爸妈会找不到我的。那我什么时候能跑出去呢?怎样跑出去?跑到哪里去?不知道,或许大了吧,大人可以走很远的地方。
我能动、我会跑,这就可以了,我真幸福,吊扇、沙发就只能待在家。长大了我要跑到很远的地方,那些在天气预报上出现过的地名和城市。
但今天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还知道人作为万物之灵,不仅区别于无生命的实物,还区别于有生命的动物,最大的原因是人能觉知自身的处境,老虎一次不会击倒很多猎物,但人知道一次可以多杀点猎物,然后可以休息一两天,最后人就有了周末。
唯物辩证法又在多远的以后,我只是先接触了比较成熟又“盛行”的这个说法,早在古希腊就有这样对人的认知,所以哲学各学派有其相同的地方,比如西方的上帝、我们的老天、道家的“道”,都是超越界。
两处盈泪,一语便知是故人
苏格拉底人格表现中的信念与尊严:信念?是什么?你相信的东西;知识是大家都相信的东西且有证可查。信念是要用行动不断证明的过程,所以要坚持,在坚持用行动证明的过程中会彰显出一个人的内在尊严。 这一概念在后面会以不同学派、大家以不同的说法呈现,总是在说人要对自己有认识、有定位,然后去持续实践(证明),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使生命完整。
所有的存在主义都让我感动,存在就是抉择,就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排除生物学上的不同,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要作抉择,抉择选项的不同,抉择结果的不同,统统构成了异于他人的我们自己。在中学时就熟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里又得到了印证,它不是一句不痛不痒的空话,不是抉择完对不理想结果的弥补,而是警惕你所要做的每个抉择,因为一旦做完抉择,你都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你,你又重新定义了一下新的自己。
尼采的权利意识,Overman是超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要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潜能,你所要做的是坚定信念把她实现出来。
but how?
这无疑是对自我的肯定。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我是非常非常认同的,又说“人不是“已做成”之物,而是不断在“造就”自己”。已做成之人是死人,从出生到现在,谁的生活是被别人设定好的,这个时间点就得做这个?就得这样做?大多数情况是见别人这么做了自己也就去做了,别人的日常是这样的,自己也这样安排了,但自我去哪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考虑过自己对生活还有规划选择权,以为异于其他人的是另类,是政治不正确的,但是其他人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吗?这里也不是鼓励大家去标新立异,还是要回到认识自己那个点上,认识自己、知道什么事对自己是重要且正确的,做正确的事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这个结论又太像《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中的那句“在你为它赋予意义之前,没什么是有意义的”,作为一本偏成功学的书能把内容最终升华到“所有目标的目标,就是让自己作为一个人来全面提升”,我也是一个大写的“服”字。
但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在信念的起初、在抉择后的前期有那么多的不确定,但还是要坚持实践下去,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做的决定,那是最终能重新定义我们自己的决定。
被你嫌弃的“香饽饽”
接下来是中国哲学,读后民族自信心又长膘了。
儒家的风格,重在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真诚、仁爱地与他人、群体人、社会人的互动。但更喜欢孟子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道家的智慧,真智慧:设法化解各种不必要的执着,尽可能消除人的干扰、顺其自然。
最不熟悉的是道家思想,以往的习练让我更偏爱存在主义,即对自我的肯定:我想这样、我选择这样、我坚持这样、我努力练习这样,最终我成为我想的那样。怎么能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了,这事还怎么能成?
心虽有不舍,但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世界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在一方面太过用力,在另外一方面肯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生命因此而扭曲,让生命扭曲长远看,这是不智慧的、不可取的。
借鉴儒家的思想,在安顿好自己、和善的与人相处的同时使生命完整,但好事多磨,又要借助道家的思想规避风险、自我保全是以为数千民众的利益所驱、所念,因为《道德经》是文言文版的《领导者法则》。放大心胸,“藏天下于天下”,则天下一切都是你的;“道在万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又与“众生皆具如来德相”有几分神似。真的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体悟到这种智慧,But I still want to say, fake it untill you make it.
答案解析“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讲述了那么多思想,自我、生命、大自然和超越界,小小的我、此时此刻此地的我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自我?
生活是真实又深刻的,盲顿时你需要艺术作品来调味生活,欣赏艺术时你不再是你,你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不再孤单。退一步说你也不是上一刻悲麻中的自己,她会让你得到片刻宁静、整理自己。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我听不懂、我不会,,,不断操练,交给时间,静待质变。
再谈宗教与永恒,人们应该敬畏未知与大自然,这其中的未知便是宗教,以后再也不会手插腰间,趾高气扬地说“我信进化论”,更加包容、交给自然。教育自我,自我教育,这部分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写得真诚又有希望。摘抄如下,以作结束:“人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能立定志向,生命就会转变;能持之以恒,生命就会脱胎换骨,最终赢得美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