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壮美的乌兰哈达火山群从地球上消失,或许原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贪婪无度。驻足岌岌可危的环形火山顶,我不由得这样想。
从北京出发,沿着京藏高速(G6)一路向西北行驶,到乌兰察布东郊转入集宁绕城高速,再转入二广高速继续往北走,直达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全程约410公里,路况很好。
北京今年的夏天,格外的漫长,溽热。与北京近1500米的海拔高度差、远离海洋等原因,让乌兰哈达天蓝云低,干燥凉爽,紫外线也格外强烈。即便季节是盛夏,落日余晖中,站在火山锥顶,迎着朔风,短衫短裤,还是冷得人直打哆嗦。出来避暑,最大的失误莫过于未带长袖衣服。
我第一次登顶火山锥,是去年十一长假旅行返回北京的途中,路过大同,转道大同火山群。大同火山群与乌兰哈达火山群相距一百七十多公里,形成原因相同、时间相近,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影响,挖掘破坏严重,已经丧失了天然的雄浑壮观,让人遗憾。
那么,人们挖掘火山石、火山灰有什么用途呢?
南炼丹炉
原来,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急骤冷却,内部气体迅速逸出膨胀,所形成的火山石又称浮石或多孔玄武岩,孔隙多、密度低、强度高,保温隔热、吸音防火、耐酸碱腐蚀、无污染无放射性,是非常理想的建筑材料。
而火山灰也是天然的水泥材料,可以制作空心砖,掺有火山灰的水泥,不但成本低、质量轻、耐久性高,深受建筑行业喜爱。
火山石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火山灰除了作为建筑原材料,还用于美容化工品、石油化工、研磨抛光等,你刷牙用的牙膏、洗脸用的肥皂,都可能使用了火山灰作为原料。早些年,做净水器滤芯的火山灰,每立方米能卖上千元。
还有人告诉我,捡回几块火山石,搓脚搓背去死皮,活络经脉,有保健功能。在乌兰哈达火山附近的旅馆,还开发有温泉火山泥浴,也是打的保健美容牌。
等我到了乌兰哈达,才发现,这里的滥挖滥掘,和大同一样猖獗,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经,当地人将这火山锥,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宝藏。某建材公司在一篇题为《开发浮石资源振兴乌市经济》的文章中写道:“仅后旗乌兰哈达和卓资县十八台两个火山群的浮石储量,以每年开采200万立方米计,也可开采百年以上。特别是乌兰哈达火山群形成的浮石储量,足在1亿立方米以上……”
紧邻二广高速的乌兰哈达火山,因为存量大、开发方便、运输成本低,早已被挖得千疮百孔,比火山石上的孔洞还触目惊心。照着这个挖法儿,百年以后,或许火山只剩沟壑和传说。
北炼丹炉
沿着人工修筑的栈道盘桓登顶北炼丹炉(三号火山),一边极目远眺,一边围着火山锥转圈,当顺时针来到东侧时,陡然发现,经过万年风雨侵蚀,原本曲线优美火山锥,被人类开膛破肚生生刨去半边,黝黑的胸膛裸露着,站在悬崖边,不知道脚下的细碎火山石何时会坍塌下去。
若是从空中俯瞰,你更会为人类吃相的极其难看而愤怒。
在意识到这些火山锥的地质遗产价值、文化旅游价值之前,人们为了眼前利益,哪想得了未来长远。
南炼丹炉
虽然仍在喷发的活火山不多,可是中华大地上并不缺休眠期的活火山。据科学考证,乌兰哈达火山群,在未来的某一天仍可能喷发。
直到2012年,乌兰哈达火山才被国内外火山学界所知,算是到目前为止最晚的一个。
与其它火山群多被森林覆盖外形特征不明显不同,如串珠一般散落在草原上的乌兰哈达火山群,其形态格外引人注目,属于罕见的大陆裂隙式火山群,火山群周边形成的岩熔地貌有石河、石湖、石海、石浪、石禽、石兽等,五彩斑斓的岩花,点缀着草原,这奇特的火山草原景观,世所罕有。
北炼丹炉
虽然,为了生活生产就地取材也是正常现象,却需要分清孰轻孰重,哪里可以挖,哪里不能挖,无序无规则,必然滥挖滥掘,破坏生态人文环境。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来此旅行、露营的游客也不断增多。人来的多了,胡乱丢弃的垃圾自然也多,再加上自驾车辆在草原上横冲直闯,甚至直接将车开进了火山口,对火山景观和草原生态造成破坏,原本绿草茵茵的草原,被车辙分割得支离破碎,想拍张好照片,都得仔细躲避着。
2018年8月,因为草原生态被破坏,当地将公园暂时关闭,封闭期间禁止游客进入。
近日再到乌兰哈达草原,不收门票很好,不过也不见人疏导管理,只有些当地小贩,卖些饮料零食,还有牧民牵着马供游客骑乘。路边虽然立有禁止将车开到草原上的牌子,只是草原上、火山锥内的车辙依旧。
乌兰哈达火山群体态挺拔秀美、风格迥异,除了喷发形式所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轻。因为年轻,所以更显活力,被风雨侵蚀造成的损毁就小,体态也得以更好的保存。
中炼丹炉
在距今12万年前地质历史第四纪晚期,地壳震动催动岩浆经管状通道喷涌而出,岩浆坠落,形成玄武质黑色降落渣锥。岩浆沿低洼地带流淌而下,形成大量碱玄岩组成的岩流,重塑了地表地貌。火山碎屑物溅落在火口沿上,形成陡峻的溅落锥。
直到一万年前,乌兰哈达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火山群落中,依然有活火山喷发。若是当年有人有幸目睹其盛况,即便是几十公里之外,也能被它波澜壮阔的气势所惊叹吧。
据分析,中间凹陷的环形“炼丹炉”,当年火山喷发时,沿中心口有韵律地多次喷发,熔岩流动性强,喷发时的爆炸较为温和,很多火山碎屑落回火山口或其附近,再次被喷出。
待到休眠之后,经年累月,便成了今天的外观。除了火山锥,草原上散布的各式各样的岩浆凝结体,“石河”、“石湖”、熔岩冢、喷气锥、挤压脊和柱状节理等丰富的熔岩“雕塑”,都是人们了解火山活动,了解地球的重要标本。
北炼丹炉
日落时分,我站在五号火山上,望着夜色中被挖得已经失去神韵的四号火山“黑脑包”,浮想联翩。或许,随着人类对浮石、火山灰的利用不断加强,休眠中的火山,有一天会再次被激活吧。到那一天,这寒凉的大地上,再次迸发冲天的地狱怒火。
配图除注明外来源于网络,部分资料参考《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12期《察哈尔火山群:低调的高品质火山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