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讲重复是许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文本现象,比如(1)细小处重复,如词语和修辞手法,(2)事件和场景重复,(3)与其他作品在主题、事件和人物上的重复。读者通过这些重复去寻找作品的确定意义。但米勒通过分析《呼啸山庄》认为重复只能通向不确定的无限多种意义,而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意义内核。
米勒是美国文论家,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生涯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1953年以前——“新批评”时期。受“细读”影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最后。
2. 1953-1968年——现象学或意识批评时期。通过作品分析进入作者的内心意识,尤其是狄更斯。
3. 1968年以后——解构主义时期。
这里重点叙述米勒的解构主义文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
1. 文本语言总是关涉其他语言和其他文本,与文本之外的现实无关。
2. 文本永远多义,这些意义彼此矛盾,无法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结构中。
语言的修辞性。
1. 比喻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一切理解都是理解比喻。
2. 文本互为寄生互为寄主,并不是封闭自足的统一体。
3. 解构批评就是将统一的文本拆散再重新组合,但永远无法复原,因为原初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已不复存在。
重复理论。
1. 作品中存在各种重复现象,读者据此寻找统一的意义,但实际上这些重复是通向复杂多样意义的通道。
2. 作品并不存在一个权威的、固定不变的意义内核。
米勒文论的总体评价。
1. 米勒的学术道路代表了战后美国文论的发展轨迹。
2. 米勒的批评对象紧紧围绕经典,但批评方法开放多元。
3. 将“比喻”当做语言的根本属性,否认语言基本意义的稳定性,容易滑向反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