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习惯抓紧着熟悉,即便那只会带来痛苦和心伤。
不知道对弗兰克来说黑胶唱片在心中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信仰还是对母亲的怀念,亦或是情感的寄托。但是在当时那个黑胶唱片式微,CD开始蓬勃发展的年代,能够撇开经济上的诱惑,坚持自己的坚持这本就是一件让人敬佩的事。最终CD取代黑胶成了主流,而不过几年数字音乐取代CD成了主流。时代不断的在变化,储存音乐的模式也不断被改变和替换,但相信每种模式必然有它的受众群体,有为它痴迷到疯狂的人群存在,也正是这一部分人为我们保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痕迹,不至于冷落了那些明媚。
如果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读书人的圣经,那么《奇迹唱片行》便是爱乐者的圣经。巧合的是两本书的店主都叫弗兰克,是不是这个名字的人比较容易开店。最后结尾巧合的也是女主角时隔多年后的探访伦敦。
弗兰克和《深夜食堂》的老板倒是很相似,两个人都是独自一人经营着一家见方的店铺,无在乎是否招徕了客人,而是抱着一种信念,凭借睿智和聆听,使得身边聚集了因为老板的帮助而重新开始一段人生的伙伴,店铺中笼罩着一层善良、热情的气氛,徒留人羡。所谓孤独的幸福便是他们了。
我们总会有一段时光里,仿佛一个人被弃置在黑暗中,甚至连哭喊都忘却了。音乐顷刻变成了能把我们从混沌中唤醒的浮桥。最怕突然听懂一首歌,网易云评论下总有一句让你热泪盈眶,也总有一句让你振作起来。
我听音乐的旅程是从卡带开始,前几天整理房间时搜出了周杰伦的“七里香”和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以及那一台上次使用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步步高复读机,似乎在小时候每个同学都至少有一卷卡带。颇感意外的我,重新放起了这两盘卡带。现在的我满耳听来,都是我少年时的声响。
不管是卡带、CD还是数字,即便是从来没有听过黑胶唱片的我在潜意识里似乎也觉得黑胶唱片加上留声机的组合不但典雅而且很有格调。用黑胶听音乐正如弗兰克所表述的一样,这是一件富有仪式感的事,不想速食快餐,而是需要慢慢品评的佳酿,生活有时候需要一点不等闲视之的思绪,来让自己慢下来,同时尝试去珍惜和享受。当然所有的感受都是个人的和旁人无关,存在决定了意识。
我也经常听古典乐,现在更多是依据歌剧鉴赏课上学到的音乐家随意百度了一下名字,接下来一键播放,大学毕业后再无人同我谈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和每一首乐曲所表达的内涵。所幸书本排版比较人性化的将书中出现的所有音乐家和乐曲都罗列了下来,可以让我们按照列表慢慢的欣赏。人会不断行走在消散中,但是好的音乐不会。
剧情而言,实在没什么兴趣继续深入挖掘。弗兰克和伊尔莎一见钟情,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在一起,最后弗兰克遭遇了火灾需要人拯救,伊尔莎天使降临,完美收尾。漾出了一股《简爱》的味道。——这样一算,《奇迹唱片行》似乎融合了多部作品的感情,但是却淡薄的多。
人设上:弗兰克极度直男的表现,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女人的如果不把话说清楚了,男人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永远不知道你要表达的内容;佩格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倒是让我很欣赏,因为自己的经历坎坷,所以对弗兰克的教育上反倒不刻板,还多了一丝平等。弗兰克的少年光景过得已比一般人丰富得多了。
顺便问一下,有多少人听肖邦是从周杰伦的《夜曲》开始的;有多少人听巴赫是从汪苏泷的《巴赫旧约》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