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第一次阅读东野圭吾的《恶意》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野野口修的嫉妒和日高邦彦的善良就像是欲望与人性之间的较量。很明显,从东野圭吾描写的结局来看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无私的日高邦彦被野野口修扭曲的欲望所击杀,善与恶的交织被东野圭吾以文字的形式描写并放大从而让读者直面自己心中的恶意,起初读来,让人胆寒。
好与不好不在周遭、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 我就是见不得你过得好,为什么你总是那么高高在上,而我却在谷底中,我把自己变得面目可憎,而你依然那么耀眼,我们都有作家梦,为什么就你总是获奖无数,而我却只能在你的庇护之下才能寻得一个给儿童文学撰稿的机会,为什么你了解我不堪的过去却守口如瓶,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让我时时刻刻都活在过去的影子里,而你却永远都那么美好,为什么我身患癌症,而你身体健康。
恶意的来源是欲望的扭曲。野野口修嫉妒自己没有获得日高拥有的一切,于是内心的嫉妒戛然而生,他把日高对他的善举当成了炫耀于是嫉妒又诞生了恨意,本来单纯的欲望就这样被扭曲成了行动上的恶意。
原生家庭的爱意往往过于沉重而且无法逃避,既是枷锁也是祝福
>>>> 再加上野野口修的母亲看不上街坊邻里,一直不允许野野口修跟别的孩子玩,给野野口修灌输别的小孩低人一等的理念,就算是一直帮助野野口修的日高邦彦,野野口修的母亲也十分瞧不起。
原生家庭无疑是野野口修这个孩子的悲剧,是“我就是看他不爽”这句话的起因,是恶意真正的来源。从国中时代野野口修作为被施暴者时他的选择是加入施暴的阵营以此保全自己,对日高的善意置若罔闻就可以看出,野野口修的性格是阴沉且懦弱的,恰好这种性格在他的家人看来是合理的。
>>>> 人性与人心从来都是这世上最不能揣摩,也是最禁不起揣摩的东西。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一个人想要害一个人从来都不需要理由。有意和无意的恶意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周遭的事物,太多的人如同野野口修一样在最初遭到施暴时选择妥协,选择加入,仿佛这世界就应该是这样,成为了口中所谓的过来人。人性在一点一点的恶意中扭曲,人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恶意中冷漠。
在恶意中保持纯洁与释然是很难的事情,是人心一次又一次失望与希望的过程,是灵魂自救的呐喊与折磨,是永远无法停止的劫难,是耳边海螺声的低吟与深邃。
旅者,请放心前行,那无边的恶意遮挡不了你内心的光亮,把那生命中所有的力量都用在磨练自己的“心”与“性”上,别怕孤独,别怕难过,要相信这世间的美好其实一直都在你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