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终于迎来了7.0版本,网上各种解读微信这次大改版的文章,唯一只有一个人说的一段话真正触碰到我了,就是搜狗CEO发的一篇微博,“一鸣用脑,小龙用心。前者相信数据与算法的价值,让字节跳动;后者相信人的意义,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他没有讲的是:当我看见你所看见的,我们便一同存在,心变连接在一起了。前者是AI为主,人为客;后者是人为主,世界为客。拈花微笑,人人皆佛。前者诠释了聪明;后者诠释了善良。”
头条和微信,说是现下中国用户黏性最高的两款App也不为过,起码对于我而言,这两款App耗掉的时间和流量肯定是 Top2,可是走的路线似乎不尽相同。
就像王小川说的那样,头条相信数据和算法,它一遍又一遍把我感兴趣的事情推荐给我,推荐的非常精准,时不时还会推荐一些从来没给我推荐过的东西,来拓展我的兴趣。更为厉害的是,几乎我每一次刷新头条,都能立刻再推荐一堆东西给我,而且能做到不重复,这让我感觉头条的新闻库就像一个看不见底的黑洞,蚕食了我的时间。甚至能做到让我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刷一会头条看看新闻,还有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便是抖音,毫无疑问,能把App做到这种程度,确实很厉害,头条和抖音因此获得了海量的流量,字节跳动也因此站在了世界独角兽的最顶层。可是他们没有考虑过用户的感受,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奴役了用户,让用户成为了他们豢养的流量池。他们不会考虑用户会因为沉迷刷头条抖音而荒废工作,沉迷刷头条抖音而疏远朋友,一如王小川所言,AI为主,人为客,用户在头条和抖音中,大多数处于一种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地位,头条诠释了聪明,聪明到可以安排用户。
微信诠释了善良,就像张小龙一直说的那样,微信是一个工具,是一个用完即走不粘人的工具。我们会偶尔看一眼微信有没有感兴趣的群聊,但不一定每次都会有;我们会偶尔看一眼有没有新的朋友圈,可是不是每次刷新都能看到新的朋友圈。微信的用户黏性很高,可没有像头条抖音一样奴役用户。
最后说到微信的7.0,我听过有这种论调,说微信7.0出了两个鸡肋的功能,一个是 时刻视频 ,一个是 公众号点好看,他觉得这两个功能跟朋友圈的功能重合了,说这话的人是我的一个同事,他是个很外向的人,什么事都喜欢发到朋友圈里面。一个外向的人,估计真的很难体会时刻视频和公众号点好看这两个功能的真正的意图,在我看来,这两个功能给了内向的人一个社交的机会。我们必须得很清醒的认识一件事,就是外向的人需要社交,内向的人同样需要社交。外向的人有了朋友圈就够了,我觉得什么事情有意思,拍下来发到朋友圈,我觉得什么文章有意思,转到朋友圈。如果给发到朋友圈做一个定义,那么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重型的社交行为,因为这个行为意味着我向我身边所有的朋友推荐这个视频或者这篇文章。外向的人愿意这么干,他们喜欢向周遭的人表现自我,但是内向的人不喜欢,在他们心里除非是非常非常好的文章或者有意思的视频或者事情,才值得他们发到朋友圈,才值得他们进行所谓的重型社交行为,但是这种事情是很少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有那么一点意思,或者很好的东西带点瑕疵,这时候内向的人就会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值得他们进行重型社交行为,他们也因此错过了一次社交的机会。可是时刻视频和公众号点好看很好的弥补了这件事,因为这是一个轻型社交行为,我发了一个时刻视频,我没有大张旗鼓的告诉我身边的朋友,它只是静静的躺在那里,我并不推荐我身边的朋友去看它,但是你要看,我不拦着。也因为这是一个轻型社交行为,所以微信担心它会泛滥,担心它会像头条和抖音一样奴役用户,所以一方面把入口藏的有点深,一方面24小时有效,阅后即焚。这是微信和头条抖音最大的区别,这也印证了张小龙说的那句比较经典的话,AI比人聪明,可是人可以比AI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