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是我在看了小仓广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气》,了解到阿德勒后买的,不能比赞更赞了。读完之后我非常认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点:一切取决于自己。
《自卑与超越》中有一段话,体现了上述核心观点: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所以说,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决定于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将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一直错下去。所以说,生命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给予环境的意义。
与阿德勒算是同时代的拿破仑·希尔,是成功学的创建者,他所说的——“世界上一切的财富和一切的成功都始于一个人观念的转变。”——与阿德勒上面的话异曲同工。
陈剑平在《富穷对话录》里的核心观点——“人,生而贫穷并无过错,死而贫穷才是遗憾。”——,与阿德勒和拿破仑·希尔也是一致的。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带给人勇气的心理学,他秉持“人可以超越环境的限制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理念,影响了无数人,带给无数人改变的勇气。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在《自卑与超越》第一章中,阿德勒抽象了人生的三大问题:
- 我与地球
- 我和他人/种族
- 我和他
这三大人生问题可以具象为三个疑问:
- 第一,在地球的有限资源限制下,为了永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
- 第二,为了与人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应该获得怎样的定位与身份?
- 第三,面对“人有男女”和“人类延续依赖于爱与婚姻”这一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我?
具象后的三个疑问还是有点抽象,所以,阿德勒在书里又多次用简化的方式提及三大问题:
- 职业
- 交际
- 两性(爱与婚姻)
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是相互影响的,然而它们的基础是合作。所以他提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然后他又说,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
心灵和身体
第一章提出了人生三大问题,定位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接下来的第二章——“心灵和身体”,讨论了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他指出:
感知与生活方式不是相互对立的,当目标确立后,感知会配合目标自动进行调整。
阿德勒认为,精神负责控制方向,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产生持续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举止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读,就能接受“一切取决于自己”这个观点。
自卑与超越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阿德勒给它下的定义是: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他还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注:我一直都有很重的自卑感,32岁以后才慢慢好起来,现在基本上比较淡定从容了。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
人们通过追求优越感来释放自卑,而优越感则来自于生命的意义,只有我们设立了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才可能顺利获取到优越感,超越自卑。
童年记忆
阿德勒在“童年记忆”这一章(第4章)对记忆有深入的分析,摘录一段:
记忆有助于个体更高效地认知自我,更准确地解决周围环境的意义。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所以不管记忆清晰还是模糊,近或远,都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曾经写过一些文字,记录了我小学时的一件事儿:
五年级时开始下象棋,没多久,在班上就顶尖了,哥哥因此也比较佩服我,很是高兴了一阵子。有时候教语文的老师在课间也会拉我和他杀两盘,感觉非常好,能和老师下棋的人没有几个。
在虚荣心和满足欲的支撑下,年少的我忘乎所以了。学习抛到了一边,甚至又开始打牌和玩其它了,又恢复了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日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很显然的,学习成绩虽然没怎么下滑,但是影响极其不好。周围的人都知道我去干什么了,当父亲或者母亲悠长的呼唤在村中回荡的时候,我就成了众人笑话的对象。不是笑话我爱玩,而是笑话我老被父亲喊,没有自由之类。有的人常常撺掇我别答应,再玩两把,可我不敢,往往是闻声色变。
时间慢慢的往前走,父亲对我越来越失望,几个叔叔也没少训斥我。可是少年的心很难把持自己,常常当时很惭愧,觉得无地自容,脸红的像玩把戏的人带来的猴子屁股。可好了疮疤忘了疼,没记性,转眼就把那阵子难受劲儿抛到云天眼儿里去了。父亲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太说我,只拿眼看我扫我。我回家的时候总灰溜溜的,不敢和他对眼神。母亲则说我,你这孩儿又跑哪儿玩去了,家都不知道回。严重的时候会说,你这孩儿咋老叫大人生气呐,跟你操不清地心,谁家跟你一样恁不懂事儿。可我对母亲则没什么感觉,刮风一般就过去了。母亲也不计较,常说,常不计较。后来父亲不理我了,也不喊我了,只母亲喊我。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里很害怕。偷偷看看父亲冰板板的脸,想认错也不敢,想和解也说不出来。只好就这么僵着,倒也不怎么出去玩了。
该收麦子了,我也该考初中了。
语文老师在某一个上午下课的时候叫住了我,告诉我县三中要面向全县招生了,问我愿不愿意去考试。我没什么概念,说去不去都行,无所谓。他知道和我说净是白搭,我也做不了主,便叫我回去找父亲,让父亲到学校里来。
我很矛盾,不敢找父亲,想着我那么惹父亲生气,他一定不会管我了,已经有好长时间没和我说过话了。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后来才知道不论我做什么,父亲总是父亲,迟早会原谅我,无论如何伤心也不会不管我。知道这一点之后也很少惹父亲伤心了,倒是不知道的时候伤父亲的心多一些。
我走在热气很烫黄尘滚滚的土路上,想着该怎样向父亲开口。那一段路好长,从学校到麦地,怎么都走不完。一会儿想快点走,赶快说了完事儿,一会儿想还是慢点儿,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就这么矛盾着,来到了地里。地里的日头比学校的晒得慌,毒多了,简直毒死了,不敢拿眼看,白刷刷的麦穗反射刺眼的光,眼晃的睁不开。
我家的地几个叔父家的都相邻,一群本家看见了我,也不说话,都不想搭理我。我很没意思的从他们中间做贼似的快速穿过,进了自家麦田。
父亲和母亲正弯着腰呼哧呼哧的割麦子,没看见我。我期期艾艾磨磨蹭蹭的往他们身边蹭,跟猪蹭痒痒似的,半天动一点儿。终于接近了父亲,却喊不出来,长了几回口又合上,那滋味那时候真觉得受不了,不如不叫算了,不如回去吧。就这么想。后来还是叫了,总得叫,不能不叫,没法和老师说,再说也该打破和父亲之间的僵局了。
父亲听到我的叫声,停了下来,抹一把头上的汗,脸上水腻腻的,在太阳底下黝黑闪光。问,你不上课跑地里干啥来了?我唯唯喏诺的说了老师交待我的话,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母亲还在割麦子。这个时候有个叔叔过来了,听到了我的话。很刺人的对我说,你还跑来干啥,打牌去可妥了。我一下子脸成了猪肝,手里满是汗,不住地搓着皱巴巴的衣角,没敢吱声。母亲心软,停下来对父亲说,你去吧,看看老师让干啥。父亲说去了也没用,净丢人。听到这话我更难受了,心里跟鸡爪子蹬了一样,恨不得自己突然隐了身,或者人间蒸发算了。后来父亲扔了镰,拿满是汗酸味儿的黑毛巾擦擦脸,腾腾腾的在前面走了。我赶紧跟上去,心里轻松多了,树上的蝉鸣也变得那么好听了。
走在父亲重实的脚步趟起来的尘土里,我满心的欢喜,走起路来倍感轻快,跟飞似的。即使父亲不和我说话,感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啦。
麦地里那个画面,上大学时我在兵马俑上写过一首五言古诗,描述过,上面的文字应该是我第二次写到它,而那个画面,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它对我的意义在哪里?
我这段记忆最初带给我压力:我不想让父母和亲人失望。初中时我曾因为考了全校第三名而在叔叔接我回家时在他面前流泪,大概就是怕他们失望。但这段记忆的价值更在于:它使我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我看了《自卑与超越》后更为笃定的解释。
当我们从经历中形成某种感知后,我们都惯于用这种感知解释以后遇到的所有事。这就是人的惯性反应模式或者条件反射式思维。所以,一个人的记忆是不会与他的生活模式背道而驰的。因为那些历久弥新的记忆,正是他生活模式形成的关键节点。
环境可以超越
从第四章开始,阿德勒开始具体讨论各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比如童年的家庭环境、学校、青春期。除此以外,还讨论了成人如何挖掘梦、童年记忆对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以及我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无穷无尽的递归了这是)。
整本书的讨论,涵盖童年记忆、家庭环境、梦、青春期、学校的影响、犯罪及预防、职业问题、个体与社会、爱与婚姻,读下来,你不但能对自己的生活模式进行解读,还可以指导自己如何影响和教育孩子,不让坏模式继续传递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父母应该读一读的书。比如现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年轻的父母决定要二胎,那对老大的影响就会非常巨大,很可能形成心理阴影,如果处理不当,老大后来的整个人生道路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曲折,造成无可挽回的伤痛。
这里面“学校的影响”(第七章),里面有一些现在看起来老生常谈的观点,我们家长和学校却始终都没有做到,这些观点甚至可能对孩子的一生具有关键影响。
比如他提到“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
比如他说,“没有能力差的孩子,只有兴趣未找到方向的孩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琼瑶,上学时数学零分,后来呢,言情小说大咖,电视剧大咖,捧红了林青霞、赵薇、林心如、王艳、林凤娇、张艾嘉、张嘉倪、萧蔷、秦岚、蒋勤勤等一干女星。
书里还有很多非常棒的理论和解读,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感兴趣的可以读读,这里不一一说了。
如何过好这一生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是《自卑与超越》的英文名字,印在封面上作为背景,在书题目下面,有一句对应的中文: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读完这本书,可能你就清楚了。但,清楚了只是开始,还要,践行。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