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见窗外的平原变成山丘,就知道火车从华北平原驶入了山西地界。旅行让人受益匪浅,沿途的风景让生活的愁云消散,一个人倚在车窗上静下来思考。
不知何时,想在浮躁的生活中有一丝思绪都成为了难事。
我很喜欢一个人静下来,平时缺乏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和心情,我想这也是我钟情于旅行的原因之一。
孤独是人类生命序列之中一直抗争的对象,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抗争孤独,于是诞生的家人、朋友和恋人关系。
人是自然群居动物,所以人一定要在群体中生存。起初我认为这个命题犯了自然主义谬论,因为我们不能从“是什么”推出“一定是什么”。
比如说“xx是男人”,那“xx一定要爱女人”,直接否认同性恋的存在,也就给少数群体造成伤害。在一个提倡开放、包容的年代,某些自然主义显然不正确。
02
回到孤独这个命题,这是人类的正常心理状态,也是畸形的心理状态。
群体效应的利与弊一时无法讨论,但值得相信的是,大多个体融入群体时总会牺牲部分个体特征,姑且不谈“个性”。
以前有个女孩子写了几段话发给我:
“我时常感觉,在学校的时候,我看到你有时和一群人走在一起笑闹,但你的灵魂却不在那里,你的背影在人群中比一个人走的时候更加孤独。”
“清冷的环境能够让人更好地感知世界,孤独的灵魂可以让人不断去思考。我一直觉得品尝孤独跟喝着红酒看夜景是一样美的画面。
”
那时我正在旅行,途中边走边卖明信片,我会根据对这个人的了解程度写上不同的句子和感触。有缘的自然到,无缘的便也无缘。
那时候没有细细的去思考这姑娘写的东西,现在看着窗外的千沟万壑倒是思绪万千,她的一字一句都戳中我此刻的心境。
03
我记得我之前在一家日本餐厅做服务员,有位白发外籍老先生每个周六下午都到店里。
他会点一杯红酒和一份小食,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摇着酒杯,看着窗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老板告诉我,这位老先生是常客,家人都在美国,常年住在上海,也不回家,也不邀请朋友来喝下午茶,每次都是一个人娴熟地摇着杯。
能在吵杂的下午茶时间一个人静下来思考几个小时,起初我认为并不稀奇。因为我也尝尝坐在学校的咖啡厅里看看书,写写文章。
但我无法心无旁骛地抛开手机,抛开朋友圈,自然也就无法在冷清中感受世界,也无法品尝孤独的甜美。还记得我最初写的几篇文章中有一篇就叫做《享受孤独》。
孤独,也会累。我其实很好奇那位老先生在摇酒杯时有何思考,在他旁边就是网红闺蜜们固定的茶话会。我也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一直一样能保留身为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权衡两者,并不是一件易事。
我最长尝试过两个月的旅行,前期对新认识的朋友和没到过的地方充满好奇,欣喜若狂,后期到了自己一起向往之地却只想在当地书店看看书,喝喝咖啡,回归到一种常态生活。这也能说明,一个人的旅行,真的会累。
许多人佩服我的旅行,其实也许有人并不爱旅行,他们应该是佩服我能以旅行的方式排解孤独感和寂寞感。
我是一个反对标榜的人,我一身毛病,自愧担不起许多正面评价。不过我想能在旅行中静心思考,是我独有的能力,也是我被迫的能力。
为了这一点点思绪,行过千山万水,踏遍天涯海角,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别说自己孤独,看看那些山河,他们从来都是这样。
——随笔,于太原至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