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三篇,这是上篇。
中国一年一度的全民高考在昨天落下了帷幕。
受到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COVID-19影响,相比于前些年的6月7、8、9日举行高考,今年有点特殊,往后顺延了一个月。也为今年高考增加了些许波澜。
考试制度,作为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存在的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即使今天,放眼世界,仍然是最为公平的制度,广为沿用。今天我们就来大概梳理下中国古代最具生命力的考试制度之科举制,其发展渊源、历史沿革,对比下今日的高考,算是应景。
周代,是一个“礼乐社会”,宗法制时期统治传承的核心内容,就天下而言,周天子为大宗,各诸侯为小宗;就诸侯国而言,诸侯为大宗,卿大夫为小宗……就这样一级一级在分封制作用下顺延,而其人才选拔也与之一脉相承,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反正就在这个体系下运行权力的游戏,底层人几乎没有机会融入这一圈子。
而进入春秋末期、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原有的秩序受到极大冲击并走向瓦解,选才的壁垒也逐渐开始松动,再经过秦汉,以举孝廉形式的察举制和征辟制慢慢兴起,然后是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总体的趋势是选才池子慢慢由传统旧贵族转向新兴阶级,例如,由周天子分封下的传统旧贵族,转向伴随新王朝而起的军功贵族以及土地私有化下的地主阶级,这些新阶级又慢慢积累,逐渐形成世家大族或者显族垄断局面,正如魏晋时期的现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社会制度的变更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发展变革上讲,底层社会阶层也能逐渐进入上层社会,但这种流动还是有限的。真正更加彻底打破阶层流动的制度,似乎在为顺应潮流而呼之欲出。大动荡的局面,往往带来的是触动社会较深的思想与文化解放,所以经过南北朝的乱局,终于迎来新的社会——隋唐的建立,与之相呼应的新的制度也应运而生。隋唐,创新了多种社会管理制度,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租庸调”制度等,其中就有我们要说的“科举制度”。
当然,关于科举制度真正起源于何时还有较大争议,我们不是考据学家,也就不对其加以具体界定,但成型于隋唐的说法不会有什么问题。科举,顾名思义,就是分科举拔人才,就像我们现在要考语数外数理化政史地等科目一样。为什么科举制对于打破阶层固化有重要意义呢?首先在于考生可以自行报名,而不必经过官员的推荐,即“投牒自进”,找好报名点,交点报名费,就获得了参与考试的资格,所谓机会多多,不容错过;第二,采取相对的固定形式——考试,且有相应的考试规则来规范考场纪律,“暗箱操作”的几率降低了许多,不用担心他家有权有势,而我一贫如洗,我就完全没机会了,只要有能力,那就考场上见;第三,考试内容与考试时间相对固定,给考生留下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以有重点地看书,有选择地挑选参考时间,一次不行就多来几次,仔细研究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谁还没参加过几次考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