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张嘴脸红,羞涩的我,这次竟然变成小组讨论的领头者和焦点。四五十人的人群中也积极回答了求助者的困惑,虽然不那么成功。
这是一堂婚恋情感心理课。
1、我回答的那个问题
求助者描述关键词:强势,孤立
我在近50位听者的目光中,回复针对某位求助者的困惑。在我回答完后,求助者表示没听懂,我瞬间泄气。好在主讲老师在后来的总结中表示,赞成那位小姑娘的说法,又让我迷惑的得意了一下。
求助者阿姨的问题是,上大学的女儿放假回来跟自己说,同寝室的有个女生很强势,时常孤立自己。针对女儿的诉说,求助者自己表示心疼又无力。
结合今天的主题,非暴力沟通,老师的问题是,大家讨论下女儿这句话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有的回答是,没有安全感;有的说,想和大家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我觉得都很有道理。但我的疑惑是,事实是什么样子的?
那个被称为“强势”的女孩是孤立了她一个人,还是,“强势”的女孩跟很多人关系都不好,让很多人都有种被孤立,不被接纳感。为何要分析事实和原因,因为针对不同的事实和原因,她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妈妈得从女儿身上寻找突破口。此时,她表达这句话背后的需求,或许是,更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告诉她,你其实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你看爸爸妈妈都这么爱你,你有这么多朋友,同学,老师都很喜欢你,你的优点...以此建立自信心,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讨人喜欢。祛除女儿的失落感。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个强势的女孩跟很多人关系都不怎么好,大家都觉得她强势,女儿此时背后的需求或许是,不喜欢,抱怨。妈妈此时的反应,帮女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接纳世上的不一样甚至不和谐。
以上是我的本意,但表达不尽如人意。造成“没听懂”,我想,那种情况下的口头阐述,没听懂的应该还有很多。
我是不是需要一门演讲与口才课程班了?时常觉得嘴巴跟不上思维,且词不达意。
若我能以更加成熟的思考和更加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我的观点会不会更好?
2、暴力沟通后的及时雨
有时候选择真的很奇妙,它会带给你或许完全相反的效果。
因为和老公置气,差点没去这次讲座。但最终,老公走了,我去了。不仅去了,还参与完全过程。
不仅参与完全过程,还思考并积极表达了自己,得到了锻炼,也增加了反省和思考。是这样的:
在带着老公去听课的过程中,便已经与老公发生了矛盾,他表示我不信任他,我认为太夸张,我不过是在他告诉我那个就是我们要去的某某大楼后,又高德地图查询了一下。问题就在这里,鸡毛总是碎了一地。
回到课堂。当听完老师的独白课程,到了分组讨论环节,讨论主题是,你讲出一句话,请大家一起分析说你背后的真实需求。
我很想一走了之,因为老师讲的课程属于书籍《非暴力沟通》里的观念,我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经过一番挣扎后,我还是走进了我们第五小组的讨论室。幸运的是,这是个封闭的讨论室,更有利于讨论氛围的建立。
我和老公常常一言不合就开吵,小矛盾多如牛毛。我常常质疑或者指责他,让他越发的敏感和紧张,因此矛盾也就越多。我将我们俩刚刚发生的问题讲了出来,在大家的帮助下,一起找出了他和我,我们各自的真实需求。也发现了自己确实有问题,对他感情上的疏忽和强势。
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常常不会那么直白,所以善解人意的你,需要发现他的表达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意图。而我,自认为懂得老公背后的需要,只是不愿意去委屈自己迎合他。但和小组内男同胞,几位年长的嫂嫂阿姨讨论后,似乎对自身又有了新的认知。
我们也常常会要求对方理解我们,迁就我们。而忽略人人都是有脾气有情绪有想法的,只要你面对的不是木偶,你就不可能试图让他听你的,操控他。
尽管大学专业就是应用心理学,但我常常不认为心理学是门科学,它不够严谨,太多主观和经验总结的东西。和医学,精神病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等相邻学科比,不确定性太多,但经历这次矛盾发生、深度剖析、及时探讨的全过程,我发现我的生活离离不开它。
自己的心结打开了,心情也就释然了。晚上九点四十,独自宵夜完后,我骑着小黄车,跨越了美丽的跨江大桥回家。累得跟跑了马拉松似的,但心情很棒!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