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榴花,在校园开欲燃。
此次走进区一中的校园,是来当课赛评委的。
来自市、区、县的11位青年教师,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展现她们的风采,作为评委的我,得以一一欣赏。
课赛的地点在区一中的录播室,老师带着学生在教室上课,评委和听课教师隔着纱窗观课,教室里的师生活动又通过墙上两个屏幕投影出来,上课与听课互不干扰。
第一天听了七节课,有收获,但很累。第二天早上还有四节课,有些希望快点结束,回到自己的教学日常。
最后一个参赛教师走进教室时,看到她穿着碎花裙,搭一件短袖针织衫,小小的个子,有些单薄,大波浪卷发齐肩,戴着大框眼镜,皮肤白皙,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文静有气质。隔着纱窗,隐约觉得她有些眼熟,似曾相识。便看了一下她的名字,她是一个县级中学的老师,名字也似曾相识,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就叫这个名字,只是最后一个字音同字不同。她倒底是不是我教过的那个学生呢?我还是有些不能确定。
后来听她上课,讲《牡丹亭》的选段《游园》,讲得很好。她用《诗经》导入,讲到标题时,问学生会有哪些疑问,讲课时,她不喜欢学生大合唱,总是让他们举手回答,有些问题,她直接让学生上黑板写答案,最后的作业布置,是写的训练。这些教学习惯,也似曾相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上课的样子。
我盯着她看了又看,再与曾教过的那个学生的模样联系起来,确认就是她了。没想到,16年前的师生,16年后,竟是以这样一种方式重逢了。看到自己的学生像小树一样长大了,如花般盛开了,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于是我拿出手机,隔着朦胧的纱窗,给她拍了两张照片留存。
记忆倒带,回到十六年前的课堂,那是我刚由一个中师老师转型为中学教师,教的第一届学生,是两个初中班,我当初八班的班主任,教初八班、初九班的语文,她是初九班的学生,当时十一二岁的模样,还一脸稚气,除了模样和名字依稀记得,其他都了无印象。
自她毕业后,十六年间我们从未再见过,没想到再见时,竟是她在讲台上讲课,我在讲台下当评委。耳边似响起一首歌《长大后你就成了我》。而十六年前的课堂上,谁又能想到今天的场景呢?
那天下午颁奖时,她得了一等奖。她肯定早已认出了我,等颁奖结束,她微笑着走到我身边,说:“白老师,我要跟你合个影!”于是站在会议室里,她挨着我站着,我抚着她的肩,她的同事为我们拍了合影。她要忙着赶回去,我们只简单聊了几句,加了微信,她说假期有空再回来找我。
人与人之间,相遇有时,交集有时,分别有时。尤其是师生之间,交集也只有固定的那几年,分别时,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重逢。有些人在相遇时,或许已为今后的重逢埋下了伏笔。不然,时隔那么多年,怎还能通过一节课认出彼此?
时间有时候很远,十六年间可以发生好多彼此互不相知的事情,时间有时候也很近,近到仿佛十六年都被折叠了,重逢时依然如故,过去如同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