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孩子的成绩看得太重,是每一个父母的自觉

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影响着亲子关系质量和孩子的身心发展。

01 把成绩看得太重,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

生活中,许多家长习惯以成绩来评价孩子,甚至根据成绩给予孩子不同程度的爱。

比如,考得好家长喜笑颜开,给孩子买很多他喜欢的东西,带孩子出去玩;考得差了,则对孩子冷冰冰的,言语里满是批评、嫌弃。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是根据自己的外在表现来爱自己的,成绩好才值得被爱,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不管成绩好坏,都被好好爱着的孩子,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

02 把成绩看得太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思维方式

每个班上总有一些孩子,一到考试就特别紧张焦虑,害怕自己考不好,心态很不稳定。

这种表现,不但不利于孩子考试时的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父母教育方式的不足。

家长总喜欢拿成绩评价孩子,考得好就是“聪明、厉害”,考得不好就“笨、没用”,慢慢的,孩子也会看重自己每次的考试成绩,用成绩衡量自己的价值。

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过于看重结果,不利于成长型思维的建立,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家长不但不应该把孩子成绩看得太重,反而应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成绩,引导孩子多关注平时学习的过程,少关注结果,塑造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会因一时的考试结果而沮丧、一蹶不振,懂得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最痛苦的其实是他自己,这时,如果家长还批评他,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削弱他的自信心。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坚定的支持者,不以成绩来定义孩子,看到孩子平时的努力和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会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03 比起短期的成绩,要更关注孩子的底层能力

说到底,成绩只是检验孩子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小学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潜力大小。

家长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成绩本身,而应当放在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上。

比如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习惯、时间观念、专注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这就像盖一座大厦,一开始最重要的不是快速成型、而是一步步打好地基,这样盖成的大厦才会稳固。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好奇的天性、对知识的渴望、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教育的关键,在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自觉地去学习进步。

做好了这些,考出好成绩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孩子拥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会终生受益。

总而言之,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有太多比成绩重要得多的事情,家长不能过于片面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人格、性格、心理健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毕竟,知识可以随时学习,一个人的身心却很难重新塑造。

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同时,家长也要懂得反思,不以破坏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做好这些,孩子在学习之路上会走得更稳、更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