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接到老爸的电话。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照看,老家的渡口撤销了。我听了不禁长叹一口气。
老家的渡口名叫艾家渡,是联系前后十几个村子的交通要津,来往过客繁多。
每天清晨,河面笼罩的雾气还没消散。过河上街的行人来来往往,船老大伊伊呀呀的划着渡船,来回摆渡接送。一直忙到中午,才有时间歇一会。
到下午,过河的人渐渐稀少。船老大有时间汲河里的清水做饭,炊烟袅袅升起,饭菜的香味飘满了河面。
做船老大这一行好辛苦的,有时候半夜还有人喊:“过河哟!”一长声的喊,过了许久才听得船桨划水的声音,船慢慢的过来了。
我们村子,河的两岸都有田地。每到收割季节,渡船就装了一船又一船,从早忙到晚。
每年六七月份,几场大雨之后,河水猛涨。河面宽度达到两百多米,浑浊的河水翻着浪花,从上游汹涌而来,打着漩涡流向下游,气势惊人。即使是这样的情况,渡船也不会停摆。
这就到了考验船老大功夫的时候。等行人上船坐好之后,梢公先迎着激流沿着河边上溯几十米,才加把劲往河心放。翻滚的河水冲击着船头,溅起朵朵浪花,往下游流去,渡船也随着激流往下挫。梢公用力划水,船滑过河心,往对岸靠过去,这样有惊无险的到达对岸。
天气炎热的夏天,河边就成了我们这些半大小子的游乐场。家里大人管着,打着,我们也要偷偷下河好几回。在河边打水仗,扎猛子,做游戏,乐不可支。这还不算,我们还爬上渡船,等到了河心,纵身一跃跳进河里,一个猛子游出好远,才升出头来甩甩满头的水珠。
船老大不高兴了。因为我们一跳的后坐力,把船推出好远,他要多费好大的力气,才能把船正过来。
老家的渡船,是一条有两百多年船龄的老船。故老相传,明朝初年老祖宗们从江西鸳鸯湖搬过来的。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都要上岸保养一次。到了那天,队长拿着扩音器一喊,全村的精壮汉子都来了。大家纷纷跳进河里,把渡船翻个底朝天,推向岸边。大家喊着号子,一齐用力,将渡船抬上肩膀,沿着陡峭的河坡走上岸来。
大家将渡船放在晒场上。队里请来专门的修船师傅,将船的老皮刮去,在太阳底下爆晒几天。等船露出裂缝,用锲子将上好的麻绳塞进船缝。再用雪白的石灰兑上桐油,将缝隙一一泥好。最后用桐油反复的刷几遍。等桐油干了,整个渡船焕然一新,金灿灿,亮晃晃的,像一弯金刀卧在晒场。
最后,还是在队长的召集下,乡亲们将渡船放下河。刚保养好的渡船滑溜非常,轻轻一桨,就溜出好远。
后来,我外出打工,在外面混一碗饭吃。年轻一辈也陆续离开家乡,在外闯荡。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今天竟收到渡船撤销的消息,不禁让我叹息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