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听陶继新老师的讲座格外开心。陶继新老师演讲的内容是《跟孔子学当老师》。讲座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其中他在讲到读书方法的时候,我收获特别大。
一:每天读书写作3个小时。
陶继新老师年纪已经是71岁,但是从外貌上却丝毫看不出来,估计是跟陶老师坚持阅读有关吧。陶老师说自己每天坚持读书和写作的时间都在3个小时左右,这样他就能阅读大量的文字。陶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想到我大学的写作老师。
大一时候,上写作课,进教室的是一位老教师。老师说自己每天坚持写6000字的文章,写完了就休息,写不完就写到完为止,所以他能在文学院很早就评上教授。
这位老师给我的震撼是,我上大学一个星期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就觉得很辛苦了,但是这位老师一个周的写作量是42000.自己连老师的一个零头都写不出来,老师确实厉害。
我工作十年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喜欢在网上写文章,写的还挺好。有的时候,她让我帮她修改一下作品,我总是委婉的拒绝。一个人,只要酷爱写作,即便在写作路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最终也一定是可以克服的。弯路走多了,就一定能学会弯道超车。希望这个姑娘也一定坚持下去,每天哪怕一个小时,最后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期待!
二:按照国家读名著。
陶老师说,自己最近重新读名著,而且是按国家来读。读名著,让人荡气回肠,如沐春风。
我喜欢读名著,但是对翻译的文字始终提不起兴趣,有的时候用电子书自己读英文原著,想领略一下语言文字的美妙,但是自己的水平始终太低,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但是国内的名著,我是喜欢的。我对名著的理解是,那些经得起人们反复阅读,经得起时间打磨的文字,才是最优秀的文字。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存留的古代文字,可能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都能算是经典文字。
原来考试才背诵的的《论语》,现在觉得是那么的自然。原来以为高深莫测的《道德经》,现在发现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很美。
以后,有时间的话,我也尝试着多去读一些国外的作品,不在文字上做太多的讲究,只求能够领略他们的荡气回肠吧,没有国外作品的支撑,很难构建一个合格的文字观念。
三:光线不够的地方就听书。
陶继新老师说,自己住在宾馆的时候,如果光线不太好,那么自己就听书。他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读书的方式。
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叫杨树的学生。
几年前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学生聪明好学,家里没有电视,自己的爱好就是听书和画画。这样的环境下,杨树的作文写的特别好,我曾经这样分析:听书其实也是能培养语感,增强见识的。绘画能够让自己的文字有画面感,这样写作文的时候,文章就会很美。
我今年想在写文章的同时,加上一个录音的环节,我觉得文字写完以后,就搁置了,这样的做法可能还不够好。有些文字,需要反复打磨,才能有光亮,只有在反复读的时候,才能让文字读起来有滋味。
今年,多听书,多录音频。感受一下语音和文字之间的差别,期待自己的文字能够有质量的提升。
四:要坚持背诵。
几年前,陶继新老师来学校做讲座的时候,就讲过这个问题了:多背诵经典。
据说,陶老师每年给孩子发红包,孩子背诵下一篇文章就可以领到红包。这样的做法特别好。
今年在进行作文的探索,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给学生找一段鲁迅的文字,让学生仿写,我跟学生说,写完了读给家长听,如果家长分不出是你写的还是鲁迅写的,说明你的仿写就成功了。学生按照约定完成,瞬间感觉自己鲁迅附体,成了文学家。我跟他说,要做到不依靠文字就能写出来,他马上就犯难了。最后这个学生逐渐明白,如果自己能够坚持背诵经典的文章,自己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有如文豪附体,所以自己除了要弄懂写作的基本原理,还需要找到精彩的文字加以背诵。
听陶继新老师讲课,受益匪浅,这样的读书方法,铸就了陶老师的伟大成就。
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