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是哪个时期的栏目已经记不清了,我没看过只是略有耳闻,也仅限于知道当时因为这个栏目火了的几个专家学者,有易中天、蒙曼、纪连海、于丹等。我在喜马拉雅上听过蒙曼讲的《红楼梦》,感觉不错,也让我在三十好几的年纪才有了看《红楼梦》的冲动,还写了篇关于《红楼梦》的读感。现在来到了《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了,这就已经到了我对《论语》的认知极限了。我没买过这本书,它具体是哪儿来的什么时候来的我也说不好,我是偶然收拾屋子的时候在小屋床下的收纳箱里发现了它,简单翻看了两页觉得还有点意思就重新把它放回了书柜。然后没过两天我就再次翻开了它……
这本书是以于丹的个人感悟来解读的《论语》,它将经典转化为大众易懂的语言,注重情感共鸣,强调“心灵鸡汤”式的生活哲学,如“快乐哲学”“处世之道”等。我上网搜了搜,关于于丹说论语的风评当时存在很大争议,她的影响力在于文化普及和推动国学热,让更多普通人敢于接触《论语》《庄子》 ,就市场价值来讲,讲座整理成书后销量数百万册,创下了出版纪录,从经济唯独来看也算是种成功。 但她的争议点也很突出,包括学数严谨性不足,过度鸡汤化,商业化严重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她解读的论语过于浅显或者存在偏差,脱离了经典的历史背景甚至曲解原意,据说她在当时北大的一场讲座中不仅遭到了质疑和抵制甚至还被轰下了台。
而我看完这本书的真实个人感受是……我可能更倾向于“过度鸡汤化”这个说法。我是没看过完整的《论语》的,更不要说什么经典背景和知识体系,我对论语的认知水平上面已经说过了。那么倒退20年,那时的我看完这本书还真不好说是信奉还是排斥,可能信奉的概率偏大吧,毕竟小孩子嘛,对于“鸡汤”可能只能喝出香,也不会感到腻,更不要说还能分辨出它是否有毒。回到现在,我也不能断定它完全有毒,但我觉得有点腻是真的。
作为文化底蕴没有很深厚,文学素养也不太高的我,对《论语》这种书还是挺排斥的,因为没有译文、没有老师系统的讲解这种书,读起来就很困难,理解也不会很透彻就更别说能对它提起多大的兴趣。所以,于丹的《论语》心得能让我重新把它摆回书柜就说明它足够通俗易懂,这是从表达层面讲的,也是上面提到对这本书的褒奖,推动国学文化,让《论语》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就内容来讲我觉得它是有“过度鸡汤化”和“解读偏差”的表现的。那什么样的算是鸡汤化的表达?比如说“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你可以尝试享受失败的过程”,这话乍一听还挺让人舒服,因为它可能会安慰到一些努力过但又受挫的人,但你回头再细品这句话,又觉得它狗屁不通,什么叫享受失败的过程,谁又会真正的享受失败呢,谁的失败不是苦痛挣扎和着血的教训,这和享受怎么都挨不上边吧,表面是鼓励努力,但却暗含了对现实无情的嘲讽。所以这本书给我比较真切的感受是,读着挺舒服的,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好像说了又好像没说,总之就是没个大用。这只作为我个人阅读感受,接受质疑。
下面这段是书中提及《论语》中的一段对话,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我要记录一下。子贡,应该是孔子的弟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作者在书里的剖析是这样写的,她说“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这是原文,我没有丝毫改动,但就是她解释的这段话让我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越读越困惑,我怎么都觉得孔子他老人家说的不是她解释的这意思。如果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解释“恕”这个字,那我觉得孔子说的“恕”是指以自己的心意推想他人心意,以对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标准,主要想表达的是不要苛责别人完成自己都难以完成的要求,而不是单纯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恕”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一场自我和解,关键点就是不要轻易对他人有要求,真想高标准严要求,那就先要求自己,自己符合要求了才有施于人的资格,如果这人不达标就换个人,实在换不了就调整一下自己的尺度,总之吧,“恕”的对象其实是自己才对,这样操作下来,哪还有过不去的呢。这也只是我片面的理解,不管我说的对不对,但是孔子他老人家肯定是想表达在“推己及人”这个概念上的,也绝非是于丹老师简单粗暴的“要宽容一切包容一切”这个维度,这确实就很像毒鸡汤。
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又想到另外一个概念,叫“己所欲,人亦欲也”,就是你想的别人也能想,你要的别人也能要。如果有人说出人都是自私的这样的话,那我觉得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是自私的,而说出这句话的本意实际是想为自己的自私开脱或者需要被他人理解,那这样自私的人要碰上同样一个自私的人,那别人的自私在他眼里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呢,我感觉吧,看别人和看自己肯定是不一样的,自私和自私之间似乎也是不能画上等号的。所以,人要真能做到以上这两句话,很多事儿也都能看开,自己做不到的也别对他人满怀期待,如果你承认了自己的私欲,也能接受别人有私欲,那咱就大哥不说二哥了。你看,这不仅能让心境更为开阔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也不会总和自己过不去和别人过不去了,既然理论知识已经拔高到了这个地步,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要尝试去做下呢。
这是一本饱受争议的书,尽管如此,我相信不同的人还是能从中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开卷有益,文字的堆砌就是有种神秘的力量,无论你觉得它表达的多么苍白无论你感受它的论点有多么无力,它都能在你过目间留下思考,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