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在佛教中怎样分辨老师的好坏。
首先大家要知道,分辨一位佛教老师并不是靠你喜欢谁,谁就好;你不喜欢谁,谁就不好这样的感情用事。分辨一位老师要用理智,就像你日常当中判断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也要用理智,而不是光凭感情一样。也就是说,信任一位老师,是靠智慧的智信,而不是盲目的迷信。
那么怎么分辨呢,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我想这个问题主要可分成四个层面来谈。
第一层,见地。
佛教与其他任何学问不同之处就在于佛教的见地。这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认为佛教特殊。那些自认为非常信仰佛教的同学,认为佛教超越其他所有学说,是最圆满最深邃的,但你要问他,为什么呢? 他们往往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就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佛教与众不同的见地。好的老师甚至是只看见地的,一个人见地的透彻程度甚至决定了他的宗教体验的全部。这也就是为什么,六祖见到永嘉大师后不出几句话便“如是,如是”的肯定下来,便让他留下来继承自己的法嗣。“贵眼正,不贵行履”是佛教区别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核心。
第二层,功夫。
虽然见地如此重要,但当你习染过重时,见地也很难透彻,更别说起妙用(佛教中把带有烦恼的行为叫“业”,不带有烦恼的行为叫“妙用”)了。所以,即使你稍微对见地有一点点自己的体验,那也是不可靠的,不稳固的,不起什么作用的。你更需要依见而行,用实修好好打磨你的见地,使你的见行合一,这样你的见地才有用。好的老师往往都是实修的高手,他们不但在传法时非常强调实修,自己也在打坐、念佛等具体方法上超越常人的用功。这里有个反例,有一种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强调所谓见解,甚至跟人比赛头脑风暴,把看似是佛教禅宗的一些语言当作是跟人比划的工具,那他多半连实修还没有开始,别的啥也谈不上了。这种人完全不能领会佛教的教义,只是在玩弄自己的思维和感觉,进而误导他人而已。
第三层,经教。
一个好的老师在具备了见地和功夫带来的自身内在品质的升华后,怎样将其自在的心境传给那些需要的人就成了课题。那么他们就需要学习经教(佛教的理论知识)以在佛教徒中形成威望和更好的与他们交流。毕竟每个人适合的方式不一样,你如果不积极去学习,很难覆盖到足够多的人(虽然佛教强调菩萨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但在实操阶段是不可能的)。 那些掌握知识不多,学习动力不强的人,往往也是愿力不强的人,愿力不强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老师。要提醒一句的是,这里的判断无关个人的好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所以也没有好坏之分。
第四层,通达世间法。
这个要分成两方面来谈:先从世间的成就说起,一个人如果没有殊情况,在社会上生活,上面的三种都能达到,第四也不会差到哪去,甚至会小有成果。但这并不是他个人多么追求的事。不过有趣的是,佛教内部也有两种声音,即:一个人如果在事业上很成功,有时被当作有能力而被信任的象征;有时又被怀疑是贪恋世间的表现,我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也是外界诟病佛教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首先,你世间的成就跟你是不是贪心没有太大关系,你贪心也不一定有成就,而且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贪心才有成,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共通的优秀的品质。所以,不能用世间的成就来衡量一个佛教老师水平的高低,有可能很有成就,也有可能完全不在这个领域做事。那为什么还把它列作第四点呢?
重点在于“通达”两个字。一个人不懂佛法无法跟佛教徒接触,一个人不懂世间法那就无法跟所有人接触了。好的老师不但懂世间法,而且广学多闻,小至人情世故,大至经济趋势,他都深刻了解。只不过很多时候他并不过多表现这方面,因为没有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原则)嘛。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符合做人处事的道理,非常符合人们的习惯,他们善于与人交道,用现在话讲叫做情商很高。
以上就是我对选择一位佛教老师的一点想法,希望能为大家修炼出自己的“火眼金睛”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