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发现家里的花,又蔫吧了。看着已经泛黄的雪白花瓣和已经颤颤巍巍的叶子,我心里想着:应该去买鲜花了... ...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挪回了自己的小窝,一到家,我就趴到了床上,心里想着就趴一会儿再起来,就一会儿... ...谁知道再睁眼时,天已经黑了。一转身,又看见了蔫吧的花,心里咯噔一下:哎呀,花还没买,怎么办?要出去买嘛?天已经黑了,那明天记着再买吧,看着还能坚持一天。就这样持续了一周,只剩下中间花蕊依旧坚强的耸立着,其他的叶子、花瓣都已经掉落了下来... ...
这就是传说中的拖延症吗?这就是传说中的懒癌吗?
买花装饰家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看着鲜花在家中盛开心情也是愉悦的,而且从工作量来说,只是到附近的花店去买花,一来一回用不上二十分钟。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我将这件买花的事拖延了一周还没有解决呢?
首先,我把这个问题归咎到我记性不好上。因为在早晨做的计划,晚上回家的时候就忘了,这中间八个小时,其实并不算时间很长,但是我就是不可思议的忘了。也许是工作任务太多,也许是今天的体力活或脑力活太多,也许是记挂其他的事情忽略了这件事,这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只是记性差怎么办呢?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该办的事情记下来,无论是显眼的便利贴,还是带提醒待办清单类APP软件都是不错的选择,原则就是哪个顺手选哪个。
解决了记不住的问题,就能顺利的不再拖延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我继续回顾事件,发现其实每天晚上我都会想起来,但是由于天色已晚或是其他的一些不重要的原因,就能拖就拖,不想再出门了。反思过后,我看到我之所以不愿意出门,除了人常说的懒之外,阻碍更多的是内心对自己的评判。这些批判自己的声音使得自己不由自主的去做一些其他不重要但是能给予自己成就感的简单事情上,就是不做和评判自己相关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本来应该直接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就可以结束这次的评判,可是下意识我就不,我宁肯玩玩游戏、扫扫地、看看书就是不出门买花。这可能和我的底层思维模式有关系:不想被指责,就远离会被指责的事件。
与其说是拖延或是懒,不如说是逃避——逃避给自己带来不适感的事件,自认为不看不听不说就可以当这件事没发生过,但是明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正视自己所遇到的事件,不怕走到舒适圈外边,也不要害怕做事过程中出现的挫败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让我们试试看,也许我们会喜欢上这种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呢。
其实在事件中,还有一个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持续一周这个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看到的是,反正都已经耽误了,再耽误几天也没有事的侥幸心理。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给自己惹麻烦,对于一些事情我们都是得过且过的心理。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咱们能接受这种状态就可以啊。但是我们偏偏不,我们就想做的越少越好,收获的越多越好。但这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不能像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般死守着木桩等待着那只傻兔子,可是傻兔子有几只呢?
所以针对侥幸心理这块,我的解决策略是做好我们该做的,重视过程中的每一步。就像建楼一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将楼建成,而不是差不多就行,差不多久了,我们所得到的就是一个差不多的人生,那个时候再追悔莫及也于事无补。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找见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牛人之所以为牛人,并不仅仅是人家够努力、够拼这些表面的行为,更关键的是人家的底层思维就比我们一般人要高级,人家的行为习惯要比我们一般人要高效。幸运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很多的讯息能够让我们底层思维升级,许多的课程让我们重塑行为习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觉察我们在遇事时候的起心动念,时刻观察我们行动时候行为习惯以及时刻反思自己,从而建立更高级的底层思维和更高效的行为习惯。
虽然目标就在那里无法更改,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路线以及赶路的方式。人生并不冗长,何不选择更高级、更高效的生活方式来度过这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