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小学课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占据了垄断地位,“系统学习”往往把学生置于一种知识分割、机械练习、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的教育体制之中,不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省自然科学科目的教学就比较机械化,知识内容割裂开来,拿生物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是可以和化学、物理相联系,搬到实验室教学的,但是平时老师的教学只能建立在文字层面,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有些知识还是不理解,比如生物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教学中,关于渗透装置,学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理解水分子会较多的进入到漏斗中,却不能理解为什么水分子进去了,内外浓度却无法达到平衡,这就涉及到物理学中的知识,曾经想着能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一现象,但是无奈受到生物实验材料的限制,却无法达成,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就总是犯糊涂。基础知识就会出现断层,更无法指望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最大特质是“跨学科性”。这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崭新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的另一特质就是“实践性”,我校已经积极开发多项活动以体现这一特性,比如“桃蹊大讲堂”,丰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等,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另一个特质是“体验性”,现代青少年缺乏直接体验,研究性学习正好予以弥补。
日本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具有实践性特质的研究性学习,日本的研学走在先列,“修学旅行”是二战后开始兴起的,后来发展得很普遍,写入了日本国民教育大纲,纳入了学校教育法。日本规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必须完成在本国的修学旅行活动,已经被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范围中。日本政府部门对研学旅游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年各地教委出台本年度修学旅行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实施旅行的学年、旅行天数、行程长短、所需费用以及随行教师的人数等,辖区内的中小学校遵照执行。我校也开展研学旅行多年,让学生在人文景观中体会不同的文化,感受历史的发展,并制定了针对不同景观设立的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出发前选好课,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最终上交由小组成品合作完成的摄影作品,文字,图片等构成的报告,评优并展示,也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