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们分析了阅读与阅读训练不是一回事,但我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事实上,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份子,复杂的、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对我们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变得复杂起来。阅读和阅读训练都是必须的,前者秉持一种传统的阅读“津梁观”,后者则持一种现代“技能观”,它们各有各的用途。
(一) 阅读目的不同
持“津梁观”阅读时,我们把阅读作为手段、方法,关注的是阅读过程中情感、思维、心灵的活动情形,最终目的是要感受到情感、思维、心灵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由阅读文本通过阅读行为反作用到阅读者身上的阅读影响力。阅读过程体现出阅读者与阅读文本间的相向而行,进而相互融合的交互作用。
持“技能观”阅读时,我们把阅读本身当作需要把握的对象,关注的是阅读策略、方法的运用,阅读过程就是对这些策略、方法的选择与尝试过程,最终目的也指向熟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策略与方法。因此阅读过程表现为阅读者对阅读文本的征服,其作用是单向的、对抗性的。
(二) 阅读状态不同
“津梁观”下的阅读是一种自由的阅读状态。这种自由状态既指自由选择文本、自由决定阅读方式等一些形式上的自由,更主要指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思想约束与干扰的自由。因为只有这样,阅读者才能体悟、感受到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属于自己的情感、思维、心灵活动,才能完成自己与阅读文本的交互作用。任何有意识的指导都会成为挡在阅读者与阅读文本之间的一道屏障,让阅读者分辨不清哪些是自己情感的波动、思维的震荡、心灵的悸动。因此,“津梁观”下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性阅读行为。
“技能观”下的阅读则是一种在外界力量影响下的阅读。因为这种阅读是以一定的阅读策略与方法为指导的阅读。即使没有老师现场讲解,策略与方法作为外在于阅读文本的标准始终指引着阅读者的整个阅读过程。阅读者需要不断尝试、选择,以便最大程度地接近正确的阅读策略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结果。就像学开车,即使没有教练在场,也必须按教练教的程序去操作才能最终学会。因此,“技能观”下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模仿性阅读行为。
这两种不同的阅读观念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着不同的文化教育理念。“津梁观”产生于教育尚未极大普及的农业及工业时代。是把阅读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突出其教化与薰育功能。
“技能观”则是产生于教育已经广泛普及的信息时代,在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中,将阅读看作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强调的是其实用功能。因此,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观念,二者是不存在高低、好坏之别的。问题是当二者混淆着出现在我们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中时,却为我们的阅读实践与教学带来了困惑与麻烦。
上文所写那位家长的困惑,其实就是因为混淆了这两种阅读观念,在阅读训练和阅读之间想当然地划了等号。阅读训练是依托阅读“技能观”而产生的一种阅读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在每一年级段都有具体详实的训练目标(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而且随着年级段不断加深。对于学生来说每一年级段都有新的难点,不存在四年级的会了五年级的也就会了这样的情况。这一点和数学比较相似。很多孩子从初一开始需要课外补习数学,这一补往往就是六年,直到高中毕业。所以不是孩子经过补习没有提高阅读能力,而是阅读训练的能力目标在不断提高,直至高考才算触到了天花板。这种阅读技能的训练,不仅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目标,而且不同文体也有不同的目标。因为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方法有时是相差很大的。
人们对阅读理论研究得越深入,阅读方法和策略就会越精细。反映到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学生要掌握的阅读技能越繁密,学习负担越重。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阅读技能观”下的阅读训练是非常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这就是为什么训练了很多年,孩子仍旧不爱阅读。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来看待这两种不同的阅读观念。不把它们对立起来,而把它们看成是互为补充的两种阅读方式,甚至可以看作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两种阅读方式。
根据今天出现的多样化阅读情形,我们不妨对阅读做这样的诠释:广义上说阅读是对一切可视材料作出的感知、领悟、理解、分析、判断等,是情感和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这种广义上的阅读包括读文、读图、观看影视等多种形式。狭义上说,阅读专指对以文字为媒介的文本材料的感知、领悟、理解、分析、判断等,同样是情感和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我们通常说的阅读就是指这种狭义的文字阅读,这其中又有母语阅读与外语阅读之分。我们在此讨论的主要是母语阅读的话题。
在我们的母语阅读中,有大量的文学、文化经典必须秉持“津梁观”进行阅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阅读的功效,显示文学经典、文化经典滋养精神、塑造人格的巨大作用。同样,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有大量的实用类文本,需要我们掌握相应的阅读技能,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阅读,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阅读的实践不仅要包括依托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更要保证课外自由状态的阅读。这种自由状态的阅读由于没有外在于文本的其他信息干扰,往往更能激发阅读兴趣,有助于阅读者情感与思维的成熟与发展。而阅读者情感与思维的成熟与发展,又会促进阅读技能的习得与掌握,从而提升阅读训练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学习群体中,总有一些孩子的阅读能力特别强。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自由阅读的量特别大,其思想的成熟度和情感的丰厚度远远超出了同龄人。
从这一点上说,“津梁观”下的阅读是“技能观”下阅读的坚实基础。有了前者,阅读技能的把握只需有限的强化训练就可以轻易达到;没有前者,即使反复训练,阅读技能的把握也会非常局限。这一点类似体能训练与体育技能训练的关系。任何一种体育技能训练都必须伴随持续、长久的体能训练,就是因为强大的体能才是体育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同理,一个孩子依托“津梁观”阅读形成思维品质和情绪特征,是其快速掌握阅读技能的保证。
对于教师来说,要能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拓展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关注两种阅读观念与自己教学实际的融合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教学,从而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对于家长来说,要尽量摒弃功利阅读的心态,要尊重阅读教学的规律,耐心等待孩子在阅读中慢慢成长,不断提高。切莫病急乱投医。
总之,阅读训练与阅读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截然无关。如果将其简单对立,只会带来阅读观念和阅读方法上的混乱。只有让其互为补充,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激发其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其终身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