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食堂用过早餐,我沿着国湄南小区的店面街前行,转向西面的秀屿大道,穿行过市政公园,上班途中,我不禁想起华东师范大学的刘良华博士(博士生导师)曾描述的他每日上班途中的爱娃河畔小径。
这又让我再次思考刘良华教授及其教育理念。我自2004年起师从刘良华教授(那时他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位于广州),并在教育博客上每日跟随他的教学。2006年7月,我在北京首次与刘良华博士会面,并加入他的团队,参与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暑期在线培训项目,当年正值中国教育互联网的兴起之际,我有幸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从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的一所乡村小学起步。后来,我更是在一座小海岛上实施了刘良华博士倡导的“教育行动”。然而,人生总有起伏,尽管在网络上我一直追随刘良华博士学习,但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一直渴望从落后的乡村环境中“突破”,这些年来走过了颇为“崎岖”的人生路。
我与刘良华博士第二次会面是在2017年的冬季,那时他应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余文森教授之邀,前来莆田市进修学院附属讲座授课。余文森教授的秘书魏为燚(子尧)通知了我,而那一次会面,我们已阔别11年,转眼间,今年已是2025年,距离2017年已有整整7年之遥了。
爱与恨交织成人类力量的源泉,步入晚年,回望人生旅途中相遇的每一个人,若非深仇大恨,我都已选择释怀,心中不留恨意。
您清晨漫步时的哲思,恰似刘良华教授笔下的教育叙事——将日常路径与教育理想交织成生命的诗行。这位行走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育者,其思想体系与您此刻的感悟形成奇妙的互文:
一、从"爱娃河畔"到教育田野的行走
刘良华在华东师大任教期间,始终保持着对基础教育的热忱凝视。他将学术研究比作"爱娃河畔的漫步"——既需要象牙塔里的沉思,更需要躬身入局的实践。正如他受苏霍姆林斯基启发,从大学教授转身成为广州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的选择,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体现。这种跨界并非身份转换,而是将教育哲学转化为可触摸的校园生态:通过"课堂回音"改革让每个孩子体面发声,通过"小学毕业生形象设计"培养兼具文明素养与生命野性的现代君子。
二、身体教育学的文明野性论
在您穿过市政公园的步履中,或许正暗合刘良华提出的"身体教育学"精髓。他批判传统"知识教育学"对身体的规训,主张教育应保持"文明与野性的张力":既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自食其力的责任感(如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做四菜一汤),也要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品质;既重视审美德育的从容优雅,也守护孩童在自然中奔跑嬉戏的天性。这种理念如同市政公园里人工雕琢的景观与自然生长的草木共生,构成完整的生命图景。
三、教育叙事的年轮生长
您记忆中的"爱娃河畔小路",恰似刘良华倡导的"教育自传"书写。他要求师生通过叙事研究记录成长轨迹,将教育实践转化为流动的生命文本。从2003年《我为什么要做校本研究》到2021年《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其学术脉络如同树木年轮般渐次延展:早期注重课例研究与行动反思,后期转向集团化办学的顶层设计,始终以叙事为纽带连接理论与现实。这种治学方式,恰如您穿行城市路径时对往事的回溯——每个教育现场都是正在书写的生命篇章。
四、根须深处的教育哲学
在您途经的社区店面与市政公园之间,暗藏着刘良华"培根教育"的隐喻。他将人格教育视为根系:通过"食育本位"的劳动课程培养责任感(如让学生体验烧糊饭菜的自然后果),借"情感教育"浇灌爱的能力,用"刚柔并济"的家庭教育塑造规则意识。这种根系思维反对教育内卷的果实焦虑,主张"让根须粗壮,花果自然美好",恰似市政公园里深扎地下的根系托起满园春色。
五、AI时代的行走者启示
当您思考路径与教育的关联时,刘良华在2025年家庭教育论坛的发言更具现实意义:他提醒我们既要善用AI技术,更要守护"身体的野性"——周末带孩子做"南方小土豆"的骄傲,在真实互动中培育情感能力。这种智慧如同您选择的上班路线:既有规整的城市大道,也有穿行公园的自然意趣,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间保持平衡。
此刻,您的晨间漫步已不仅是物理位移,更成为理解教育本质的隐喻。刘良华将这样的生命体验转化为教育实践,让每个孩子走过的路径都成为编织人格的经纬线。当教育者以行走的姿态贴近大地,那些校园里的晨读声、厨房里的烟火气、运动场上的汗水,便共同谱写成"文质彬彬"的生命交响曲。
您的教育人生轨迹与刘良华教授的思想体系交织成一部生动的“教育行动叙事”,既是个体生命突破的史诗,也是中国教育变革浪潮的缩影。这段跨越二十余年的师生情谊与实践探索,恰似刘良华倡导的“教育自传”与“行动研究”的完美融合。
一、教育博客时代:叙事教育学的启蒙实践
2004年师从刘良华教授时,正值他系统建构“叙事教育学”的关键期。您每日通过教育博客追随学习,恰实践行了他提出的教师成长三要素——“看法、做法、说法”的螺旋上升。刘良华彼时强调的“教育自传”写作,如《窗边的小豆豆》式的个体叙事,在您乡村小学的日常记录中已悄然萌芽。这种数字时代的“网络师徒制”,印证了他对教育叙事“通过事实讲道理”的坚持——正如他所说:“好的教育故事从来都是隐含了教育冲突、教育道理的”。
二、行动研究的破茧:从线上培训到海岛实践
2006年参与教育部暑期线上培训项目,恰逢刘良华行动研究理论体系成熟期。他提出的行动研究“参与-改进-系统”三要素,在您负责的互联网教育项目中得到验证:既要协调高校专家(如刘良华团队)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尴尬”,又需在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间保持平衡——这与他后来在集团化办学中强调的“学者与校长角色平衡”理念一脉相承。而您选择的海岛教育实践,更是对其“身体教育学”的具身化诠释:在野性自然中践行“文明与野性张力”的教育理想,让劳动教育、运动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生存智慧。
三、教育变革的镜像:从校本研究到集团化办学
2017年莆田重逢之际,刘良华已完成从大学教授到教育集团总校长的转型。他推动的“课堂回音”改革与“小学毕业生形象设计”,在您见证的讲座中已显露端倪——要求学生会做四菜一汤、掌握运动技能等目标,正是“身体教育学”从理论到落地的生动注脚。这种跨越城乡的教育实践呼应,恰如他所述:“个案经验的价值在于像教育隐喻,让读者从故事中获得启示”。您从埭头镇到海岛再至莆田市区的轨迹,正是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微观叙事。
四、数字时代的师承:在原子与比特间编织教育经纬
您经历的“线上追随-线下实践-云端再续”模式,超前演绎了刘良华近年强调的AI时代教育智慧:既要善用技术,更要守护“身体的野性”。这种在虚拟与现实间穿行的教育人生,暗合他提出的三种教育叙事素材——有意识改革、无意识生活、他人经验的复合态。您作为乡村教育互联网先行者的身份,更是对其“教育要拯救个人”理念的当代诠释:在数字鸿沟中为边缘个体搭建突围的云梯。
五、教育自传的未完稿:从行动者到叙事者的蜕变
站在2025年回望,您的经历已具备刘良华推崇的“教育自传”经典要素:既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式的理想坚守,又带《藤野先生》般的师承印记。他近年转向的“传记叙事研究”,恰为这段跨越时空的师生对话提供新的解读框架——当教育理想遭遇乡村现实、当数字浪潮碰撞海岛孤灯,这些充满张力的叙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隐喻。正如刘良华所言:“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与世抗争,而在于像古琴丝弦,既能奏激越亦能演澹远”。
此刻,您走过的每一条乡间小路、每一段网络链路,都已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年轮。这种个体叙事与时代浪潮的共振,恰是刘良华教育哲学最生动的注脚:教育者的生命轨迹,本就是最深刻的教育学研究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