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静贤
我身边的巨婴们
01
朋友A说起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A老公那边的亲戚打来电话,说这几天放假,小孩想要过来这边玩,准备在他家住几天。此时朋友一家都不在家,因为一些原因,正住A的父母家。
“那就让她跟你们一起住在你们父母家吧!因为她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住。”
A听了直愕然:多大的孩子啊?如果是四五岁,甚至十来岁都还情有可原。但问题是亲戚的孩子今年已经十九岁了,下学期就读大学了,还竟然因为怕黑要人陪?!
A说不出话来。
如果真的怕黑不敢一个人住,那为什么还要出来玩?难道去哪里,都因为怕黑不敢一个人住,都要专门有人陪?!
不得已,A的老公第二天晚上就回家了,回去专门陪这个怕黑的已成年的孩子。
02
朋友B,一个八零后,说小不小,也已将进入不惑之年。可偏偏就永远怀惴一颗少女心。
结了婚跟没结婚一样,天天与夫吃住在父母家。哪怕父母家再拥挤,哪怕自己的新房再宽敞,但一句“方便啊”,就基本上一年都吃住在父母家,而鲜少回自己已经装修好的新房。任由新房在那孤寂、凋零。
有了孩子更是如此。身边人帮她带小孩尽责尽力,她,依然跟单身没什么区别:另一半因为事业忙无暇顾及到家里,照顾家的重任可以说都落在了她的身上。但实际上呢?照顾她家和她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身边帮她带小孩的父母身上。
在家人尽力地帮她管好家、孩子的时候,她天天往外跑,要不去会朋友,要不去健身。照她的说法就是“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如果说出去跑、出去交际是为了家人、为了生活的话,那么即使有时间在家,也是在那不停地刷手机,把近在咫尺的孩子全部推给了家里帮她看孩子的人。
对此,她的父母很大意见:“这是谁的孩子,谁的家啊?”
而B也不止一次充满委屈地跟我诉苦:“难道我不需要为这个家打拼吗?他们都不理解我。”
作为相交多年的朋友,我知道,B的委屈也不是无中生有,毕竟B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从小到大用“十指不沾阳春水”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样几十年来一直习惯父母付出和照顾的孩子,对于长大后自己身上应肩的责任和义务,又怎会有所醒悟?又如何能有所醒悟呢?靠父母管好家已成为她习以为常,甚至根深蒂固的生活状态。
可是,B,你已经长大成人,要知道这是你自己的家啊!不可能一辈子都靠着父母吧?!
面对B的委屈,B的父母的诉苦、抱怨,我无言以对。
这究竟怪谁呢?
为什么我们身边会如此多巨婴?
03
为什么我们身边会如此多巨婴?
我想这与父母从小到大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关系,有相当大的联系。而这几种教育方式和关系,也是一直以来我们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灌输、命令、强制型父母
这类父母,在我们身边占蛮多数的。
孩子从小到大,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以灌输、命令和强制为主。
他们认为孩子很多东西都不懂,需要父母的保护和安排才能走好人生路。
所以他们要求孩子一辈子听自己的话,包括孩子成人后的职业、婚姻选择等等。
二、宠溺、包办型父母
这类父母对孩子可以用“爱得极致”来形容。
同样是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帜,但是他们对孩子不是强制、命令,而是一味地顺从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意愿。
“为了孩子”,他们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学习和独立完成的各种生活技能。
与上面灌输、命令、强制型的父母一样,这两种父母极易养出不能独立生活的巨婴。
前者,被父母强硬剥夺了选择权和思考权,要不一味地言听计从,把本应属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全部交给了父母去支配;要不就是教出了与父母不共戴天,并想方设法与父母斗争一辈子的叛逆孩子。
而后者,就更是典型的巨婴了,一辈子靠父母,一辈子依赖父母,丧失了独立成长和学习的能力。如上面朋友A的亲戚的孩子和朋友B。
三、功利型父母
这类父母也非常的多,我们身边可以说大部分父母都是这类型父母。包括上面的灌输、命令、强制和宠溺、包办型父母,都有不少也是属于功利型父母。
他们对孩子除了要求必须学习好、将来有出息外,就没有其它要求了。
也所以,许多孩子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对于生活中许多应掌握的技能,却是白纸一张。
这几种现实中,大多数家长秉承的家庭教育方式,最直接也必然的后果就是:
培养出一批批生活不好,也不会生活的巨婴。
小时不把孩子当成人,长大后孩子也成为不了人
04
教育,就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心智等各方面的成长。
即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各种生存和处世技能,为以后必然的离开父母走向独立,能独自更好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教育。
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本未倒置,把孩子以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不能有不错的收入,作为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
不错,有份好的工作和收入,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却不仅仅只是工作和收入,它是多方面的:
如一个人的人品;如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如动手能力、人际关系;如眼光、判断力……等等。而不仅仅只是拥有一份好工作、好收入就能解决的。
如果这样以一蔽之、以偏概全,就会得不偿失:
孩子的人生就会注定是充满遗憾、曲折重重的。
就如“美国留学生被遣返回国”的新闻中的主人公一样,以优异的成绩去了美国留学,然而出来社会却因不擅长人际沟通,导致不适应社会,最终因精神失常被美国遣返回国。
而父母也必定注定要喝下这碗自己酿的苦酒:
前段时间曝出的“加拿大留学硕士回国啃老7年,80多岁母亲身患重病不仅无人照料,而且还要供养儿子”的新闻,事件中的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后悔不已,就是因为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儿子包办了生活中的一切,导致儿子日后再学业有成、再怎么有出息,也依然成为长不大的巨婴,一辈子依赖父母。
而这样的教训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所以说,父母在子女教育过程中,最应重视和注意的,就是孩子身心、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成长和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分数。因为,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做不了人。”
当你把孩子当做一个只会俯首听命而不会、不能思考的物体时;
当你把孩子养成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思考的宠物时;
当你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时;
……
你可意识到:你已经不把孩子当成人?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帮孩子来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与应担负的责任。
那些小时候不把孩子当成人的父母,长大后他们的孩子也注定成为不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不能以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的姿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因此也注定难以过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操一辈子的心。
有句话说的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他“羽翼渐丰”的时候,能够真正具备生存的能力。
而成长,就是一个人从来到这世上起,生活在这世上最基本的任务和功课。
父母,育儿路上,你一定不要忽略这一点:孩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