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科学家们持续性的对5000对双胞胎做了持续性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每一种主要的人格特质有1/4-1/2是从父母那遗传来的,比如抑郁、工作满意度等。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大约25%的乐观和悲观是遗传而来。读到这这一点其实我是有疑惑的:难道真的有乐观和悲观基因么?会不会是因为孩子幼年时跟父母接触最多从父母那里学得了一些乐观和悲观情绪呢?
作者对此也进行了解释,父母的情绪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当你激动时,孩子的警觉性也高,孩子以你轻微或剧烈的情绪表现为信号判断你的反应,并作为他对今后一些事情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会习得我我们父母的解释风格,并慢慢将解释风格变成他自己的。
现在的孩子上学年龄越来越小,除了父母之外老师是他们接触的最多的人。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想过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方式还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周围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初中的男孩子理科思维要比女生好一点。当女孩子成绩不好时,我们很多人会批评她能力不足,这种归因对女生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能力是永久性的,这样的解释风格会使女孩子害怕去尝试,面对失败的时候会显得无助消极。
文中还提到的霍文效应让我很感兴趣,霍文效应指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打破儿时生活惯例的一项重要事件,不管好坏,会重新定于自己是谁、有什么价值,从而显著改变悲观和乐观,比如家庭出现变故的时候,孩子会更易抑郁,而一旦悲观形成,当事者就会陷入“自证预言”的怪圈,不断强化他的悲观。同样的,一项意料之外的成功挑战带来的掌控感也会成为乐观一生的主要动力。就比如我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想想几年前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时候内心的紧张忐忑,一学期之后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这给我了莫大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是我乐于担任班主任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悲观的来源有四个: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老师那里习得的悲观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验。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身的悲观,可以改变我们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当时候给孩子掌控的经历,让孩子习得乐观的技巧,帮助孩子由悲观转变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