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说文》也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而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正是腊八日,可见腊八祭祀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腊八节自古就被文人墨客用笔雕刻得柔情万千,吟唱不绝。古往今来,尤其是岁终腊月,尽是催生诗的意象,腊八节的粥食、习俗、腊梅、飘雪、火光,诸多年俗风物都成了人们诗歌吟诵的对象。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人杜甫的《腊日》寒意渐去,暖日将至,这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大唐王朝来说无疑是“乱极而将治”的喜兆。杜甫在腊八日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举杯邀月间却无奈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因此不能辞朝还家,思乡的忧伤在这冰冻全消、气候温和的节日里缓缓醉上心头。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诗人李贺的这首《十二月》以喜悦的心情描绘年终岁尾大地渐暖,依稀冒出了一点初春的苗头,尚未完全融化的薄薄的冰霜挂在枝下,垂垂欲下,阳光正在排走冬日的严寒,令人舒适。冬春更替万物生,李贺笔下的腊八节充满了生机。
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清道光皇帝也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清代,朝廷有赐粥的习俗,想想腊八日这天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大街小巷弥漫着腊八粥的味道,所有的不如意已不算什么,只留下美好日子的香甜,让人一点点回味品咂。
沈从文笔下的腊八节多了些摇曳生姿、楚楚可爱,他在《腊八粥》一文中写道:“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细品之间,犹如缓缓展开一幅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画卷,置身于童年的腊八节,欢声笑语跃然纸上,赋予了这个节日独有的况味。细细品味、慢慢欣赏,足以让人人回味无穷。
一碗腊八粥,诉说着人间烟火的味道。在《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记忆中,腊月节是家乡人尤为重视的节日,母亲会在这天做好粥食。母亲所做的粥食,不过是在原本就清汤寡水的汤里面加入各种粗粮谷物罢了,熬制许久,香飘四溢,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却是吃得有滋有味的。一粥一饭、一汤一菜,一切看似平平淡淡,却将真情融汇于美味的腊八粥里。
我的兴趣爱好:喜欢看阅读、写文码字,喜欢学习创作,热爱诗词、酷爱文艺、钻研文学和诗词,在文字里修行,将内心的风景化作成一座文字花园,让笔墨渲染出一种独特的馨香。喜欢随性记录,喜欢用文字温心。偶有散文、诗歌发表。我创作的方式:查字典,用自己心中所感悟的,所想象的创造出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字作品。
我的品性:内心纯净美好、心中有爱、温婉善良、修心养性、陶治情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自信、乐观、开朗、积极、努力、向上、热情,勤奋。为人处事的方式是以用心对待感情,因为内心是生命中最美的模样。向光而行,向善而生、向美而歌、向暖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