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是个害羞的孩子,见了人,头一低,话都不敢说。
为这事,他妈没少说他。“在路上碰到熟人,该叫什么叫什么:大叔大娘、爷爷妈妈。嘴要甜……”小白不说话,心里想,遇到人干嘛要说话呢?不说不行吗?
小白他妈每天都要唠叨一遍,搞得小白很烦。
小白和妈妈走在路上,远远的,有人走过来了,妈妈抓起小白的手,把他推到了前面。小白侧着身子往后闪。“小白,那么大了,还这么怕人呀!”
妈妈讪讪地嗯嗯两声,待那人走远了,把小白拎出来,作势要打他:“你咋不会叫人呢?给你说了多少遍了。”
小白要出去玩,临出门的时候,妈妈在他身后又说起了同样的话。小白想,在路上见到人,还要打招呼,太麻烦了,不如不去了。小白放慢脚步,又回来了。
“你这孩子,不是要出去玩吗?怎么又回来了,真是怕见人。”
小白听到妈妈的话,就想躲开妈妈,他拉开房间的门,躺在床上。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有点恨自己,恨自己学不会和别人说话。他不敢恨妈妈,他还没有反思的能力。
妈妈有什么错呢?他只是想对小白好,却不知道怎么对他好。妈妈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小白,却不知道自己的唠叨,不但没有让小白学会和别人说话,反而让小白变得更加孤僻了。妈妈不知道,自己揪住小白的缺点,反复唠叨,恰恰强化了儿子对缺点的认知。
更小的时候,小白多爱说话呀。他在草地里逮了一只小蚱蜢,飞奔着跑向妈妈,大喊着:“妈妈妈妈,我逮了一只老鳖。”妈妈抬起头,看清了儿子手里的东西,笑得眼里都淌泪了。
当小白大了,妈妈还会时不时地讲这件事,才讲到一半,就会揉眼睛。
小白慢慢长大,妈妈依然是那个操心的妈妈,儿子却有一点不喜欢她的操心了。小白要出门了,妈妈还是不忘在身后说上两句。“我已经很大了,我知道怎么做了,你不要说了。”似乎是为印证妈妈的观点似的,妈妈又一次发现了小白依然是那个不说话的小白。“你不是说你长大了吗?你怎么还是不和别人讲话呀?”好像是为了和妈妈作对似的,有时见了人,他偏偏一句话也不说。
小白变得更内向了,在家里几乎听不到小白的声音。他成了家里的隐形人。小白离家去上学,妈妈送他上学的时候,把东西放到他的肩上,说:“你的嘴巴要甜一些。”
“我不要甜,我为什么要甜?”妈妈错愕地看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愣愣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离了家的小白,慢慢地长成了妈妈担心的样子。同学们都说他闷,显他说话吞吞吐吐的,让人听不清。他想抢白几句,心里一急,说得更不连贯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崩。“你不要说了,连个话都说不好。”小白涨红了脸。
小白终于被妈妈教育成了不会讲话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