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看过这本《与青春期和解》,是为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豆姐提前做一些功课,当时很快的读完了,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直到今年豆姐逐渐开始显现一些青春期的表现,当入情入境后再读这本书,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也让我更明晰了养育的方法。
这本书的整体架构非常清晰,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与青春期和解》一书中,把青春期分为三个阶段: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10-13岁)、青春期中期(14-18岁)、青春期后期及成年过渡期(19-25岁),在每个阶段都会详细介绍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以及在这个阶段,父母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如何识别不良行为的级别以及如何应对。
日常大家一谈青春期就色变,觉得这个阶段很难熬,一定会状况频发。如果再遇上更年期和青春期的对峙,怕是家里要常常处于战斗状态。劳伦斯·斯坦伯格说,我们的固有认知和道听途说让我们夸大了对青春期的恐惧感。心态上处于恐惧状态,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下意识的也会选择对抗的模式。首要解决的,是要正确认识青春期是什么?孩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青少年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当我们逐一了解,把问题归类之后,就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现如今,随着孩子们发育变早,就业变晚的原因,让青春期的时期变长了,情况也变得更复杂。以前可能只需要熬几年就过去了,而如今会发现这是一个长达十年的马拉松。面对这样周期长、情况复杂的情形会让我们倍感压力。我们需要抉择如何度过这段期间,我想没人会想着熬过十年,谁不想轻松愉快的在一起生活呢?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作为家庭环境主导地位的父母,我们理应承担其引导和改善的职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这三个阶段,孩子们会发生哪些变化,他们想要获得什么,可能会出现哪类问题。
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10-13岁):
1. 他们的思维处于“现在已经明白,但仍然不够醒悟”的阶段。时而聪慧、精明,时而迟钝幼稚。他们对道德准则的要求会出现浮动,前一分钟阐述某个崇高的原则,可能下一秒就反其道而行之。然而,他们根本上想要成为好人,也希望别人把他们看作是好人。
2. 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是注意力的焦点,这种感觉会让他们有一些夸大的自我存在感。他们想要并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自己做决定,自己选择朋友,自己安排活动,坚持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想要区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更容易以质疑的态度来看待与父母的沟通及要求。
3. 小升初的复杂变化,会让他们成绩略有下降,对学校的集体活动缺乏兴趣,略显孤独。他们的自信心往往会暂时减弱,容易对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满、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对自己的受欢迎程度感到忧愁。
青春期中期(14-18岁):
1. 他们一方面需要感到独特和特殊,一方面又需要归属感,适应周围的环境。他们会突然改变兴趣、计划和交友原则,他们沉迷于外在表现,或许会坠入爱河,或许会追逐理想,也可能什么都不做。他们不同的状态都是想从更多元的角度确认“我是谁”——“我要成为谁”。
2. 他们不再追求抱团和从众,而是想要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他们不断想要证明自己以成年,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有些孩子会把同伴和父母视为敌对力量,要么遵从同伴要么遵从父母。他们关注规则和道德,对自己要求更高。对异性的兴趣逐步发展,喜欢参加有异性的集体活动。
青春期后期及成年过渡期(19-25岁):
1. 孩子已经成人,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生活,父母们会略显孤单。很有趣的是,在孩子独立开展新生活时,父亲的失落感大于母亲,而母亲却是有种重获自由的感觉,哈哈。看来地球人的养育问题都是有共性的,母亲参与的多,父亲容易有缺位的情况。
2.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着重管好自己,不过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应对生活的复杂性,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只需要在孩子提出请求时,我们给予帮助即可。
3. 孩子从空间的独立、生活的独立、金钱的独立逐步获得成熟。这个阶段是两个独立家庭的相处,像朋友一样相处,也更需要尊重。慎重处理孩子的交友与择偶,尊重对方的选择,婉转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者在书中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出现的问题都给出了引导方法,只是由于国情差异、社会环境差异、生活差异等原因,这些方法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我们需要掌握处理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衍生出适合我们使用的具体方案。这里的重点就是我们要学会分区孩子的行为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如果是正常的不当行为,比如他们偶尔拖拉作业、成绩有些浮动、交友受挫等问题,那我们则不必担忧,他们需要成长的空间来找到问题的答案,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处理好。如果他们主动求助,那一定给予支援和关爱。
而如果是不良行为,比如抽烟、酗酒、没有朋友、长期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等问题,则说明青少年有问题或者可能遇到了麻烦,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主动参与进来,不要过度反应,冷静处理。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做好陪伴和关爱。
而如果是问题行为,比如偷盗、厌学、逃学等问题,家长就须立即采取措施,寻求专业干预。有些人觉得看心理医生内心有很强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养孩子很失败,非常有挫败感。事实上,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孩子小时候感冒发烧,我们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我们并不会有这样的负罪感和挫败感,因为并不是我们导致孩子生病的。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过程,信息来源多,影响因素多,当心理出现疾病,我们也同样应该理性对待,陪伴孩子寻找找专业人士干预和救治。
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写的这本《与青春期和解》相当于青春期的养育指南,在这个漫长的时期,让它陪着我们,给我们支持与力量,让我们为孩子们提供恰当的、有原则的爱,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