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本书,曾受到文学大家们的普遍赞誉。
红学家俞平伯说它“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所以他本人“垂髫爱诵”。
林语堂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把它介绍到海外,并评价书中的女主角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
就连一向以言辞犀利而著称的鲁迅先生也说:“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
这本书就是《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是清代文人。他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兴趣广泛,盆景、插花、画画和诗词等都有涉猎。他和妻子芸娘青梅竹马,伉俪情深,互相成就。
芸娘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用自己的巧思妙想把琐碎的生活过得活色生香。后因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芸娘病逝。
这令沈复痛彻心扉,于是他满含真情地写下这本《浮生六记》,追忆他们过往的幸福生活和坎坷遭遇。
01 包容和理解的爱会让人释放出本性的光辉
朋友说:“那个人每天不仅让我的脸上充满自信的微信,更让我的心灵荡漾起无拘无束的笑声。”
这大概就是包容和理解的力量了吧!
《浮生六记》中写道,芸娘刚嫁到沈家时,沉默寡言,小心翼翼。不管别人说什么,她只会微笑以对。每天天刚亮,就急急起床,唯恐别人说自己懒惰。
即便对自己的丈夫,她也毕恭毕敬。如果沈复偶尔给她披衣或整理被子,她会连声说“得罪”“得罪”;如果给她递个手巾扇子之类的东西,她也会立即站起来接。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一起讨论诗词,互相开玩笑,感情越来越密切。沈复生性爽直,落拓不羁,芸娘也被感染,逐渐展露出率真可爱的本性来。
比如,在家中窄路处相遇,两人会握手笑问:“哪里去?”起初还不好意思,避开人目,后来竟也大大方方手牵手着走。进而并肩而坐,谈天说地。
这在当时的礼教背景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沈复都不会约束芸娘,甚至还带着她做了更“惊世骇俗”的事情!
一次,沈复与友人一同逛完水仙庙,兴奋不已,回家向芸娘描述那里的盛况,芸娘听后,很是向往,叹息说:唉,可惜我不是男子,不能去呀!
沈复看到妻子如此期待,顿生灵感,说:穿上我的衣服,戴上我的帽子。芸娘说:衣服长了,可以缝一下,可你的鞋子我可穿不了。沈复马上出主意:街市上有卖蝴蝶履的,可调节大小。
就这样,趁母亲出门探亲,两个人如此这般打扮一番,夜游水仙庙,很是过瘾。
还有一次,沈复要去吴江办事,途经太湖。芸娘很想去游览太湖,就悄悄地与沈复商量。正好,沈复也不想孤身前往。两人一拍即合。
可是,怎么跟母亲请示呢?总不能说游太湖吧,那可与礼教不合,绝对不行的。
于是,他们商量的办法是:沈复先走,过会儿芸娘再借口回娘家,然后在渡口会合。
就这样,他们依计行事,顺利达成一同游览太湖的目的。
面对秀丽的自然风光,芸娘站在船头,感叹说:今日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啊!想那闺中的女子,一辈子也未必能见到如此美景呀!
正是沈复的理解和包容,才释放了芸娘的真性情,她天真调皮,大胆率真、有趣可爱。也正是沈复的理解和包容,使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中国第一美人”。
爱有多深,理解和包容就有多深。
有了理解和包容,才有真实情绪的流动;而一旦释放了真实的情绪,感情才会愈深厚!
02 高品质的婚姻与钱多钱少无关
沈复出生在清朝一个士族文人之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和芸娘的婚姻生活却过得恩爱有加,诗意芳香。
在《浮生六记》里,沈复说:“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弟弟结婚后,他们搬出了父母家。有时借住在朋友家,有时租住在村妇家。
沈复做过幕僚工作,经过商,卖过画,生活拮据,经常入不敷出。但芸娘从不抱怨,甚至在沈复的朋友们乘兴而来聚会时,她将自己的发钗卖掉,换酒给他们喝。
秋天,她会捡回纹路如山峦的石头,在盆中叠砌假山,假山上种上云松,盆的一角植上白萍,做出像蓬莱仙岛般的盆景,置于家中。外面秋风萧瑟,而家中却情趣盎然。
冬天,她会把沉香用水汽蒸透,放在火炉上方的铜丝架子上,烘热蒸香,使香气幽静蕴籍,但没有烟气。外面寒气袭人,而屋内馨香温暖。
夏天,荷花晚含而晓放,她用小纱囊包些茶叶,放到花苞里,第二天早晨取出,用收集的雨水烹茶,香韵尤绝,暑气顿消。
芸就是这样将锅碗瓢盆的琐碎生活过出了妙趣横生,将居无定所的穷困潦倒过成了相互扶持,恩爱有加。
常言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芸娘这颗有趣的灵魂,能把清贫拮据过出诗意的芬芳。
婚姻的品质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在于不抱怨,不指责,相互扶持,相互成就。
正像杨绛在《我们仨》中说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03 结束语
沈复与芸娘的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也不拘于封建礼法,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浮生六记》是一部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
他们想要的,是在本真状态下,释放自己的本性,绽放生命的精彩,享受幸福的布衣生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得到,最后穷困潦倒,病逝家散。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越来越喜欢向内关己,追求内心的安宁。“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离这样的理想生活会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