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1
我是一个县城高中的英语教师,写作是除词汇外,我所面临的又一教学难题。
难到什么程度呢?
难到还有60几天就要高考了,还有至少一半的学生简单句都写不对,更别提谋篇布局了。就在前几天改作文的时候,我还遇到一篇没有一个正确句子的作文。
太难了,难到令人绝望。
我当然抱怨过学生基础差,太难教。但抱怨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让我们互相嫌弃。所以吐槽之后,还要从自己的教学出发,换个思路:把教学当成,把学生当成难缠的
大概一个月前机缘巧合,有幸参加了【口袋宇宙】组织的“每天实战架构一堂阅读课”的活动,在蔬菜老师的带领下读了一部分《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当时的感觉是: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好感。之后在购买的过程中发现它还有一本姊妹篇,也就是4月共读的The Writing Strategies Book(《美国学生写作技能训练》)。
那么问题来了,我一个教中国学生英语的高中教师,为什么要了解美国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
要知道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在难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都有显著的区别。更何况,这本书是针对GK-8,也就是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学生,我一个高中老师来读这个,真的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教学么?
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阅读了本书的Getting Started部分和第一章。
Getting Started介绍了全书的框架、设计理念和作者的一线教学经验,第一章则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训练,来帮助零基础、写作入门阶段的学生学会Composing with Pictures(看图说话)这个技能。
读完之后发现,因为班级规模、学生水平和面临的考试不同等原因,确实有些极具创意的教学手段无法迁移到我现在的课堂,虽然遗憾,但这完全不影响我向你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写作教学中缺少了两个关键性要素:过程性教学和及时的个性化反馈。
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一共介绍了300个具体、可操作的写作策略,用以训练学生10个方面的写作技能。300这个数字看起来有点吓人,但细看就会发现正是这样的详细划分,让这本书的教学价值得以凸显。
看到这些300个策略的时候,我试着回想:我教过学生哪些写作策略呢?
实在遗憾,除了注意书写、结构正确和不要遗漏要点等应试技巧,我好像并没有教过什么具体的写作技巧。并且,我从一开始就把作文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教学,在缺少各环节单独训练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各方面都达标的作文。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觉得批改作文是件苦差事:除了量大,还在于我每次都是以整篇文章的综合质量作为评价标准,既要关注学生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还要关注书写和卷面。
这么一来,改作文不仅成了我极力逃避的洪水猛兽,同样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毕竟每次给出这么多不同的反馈,而且缺少对这些问题的后续指导,学生就算想改也难以入手。
了解完作者的经验,我突然对之后的写作教学有了一点思路。
首先,要有系统的写作教学计划。
虽然我作为高中老师,不需要从刚开始识字的学生开始教,但仍然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的写作计划,并把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个周的每节课里去。
以前没有专门的写作课,都是做试卷遇到某个类型的作文了再顺势讲一下,也没有接着训练同类型篇章的写作,很多学生大概听完就忘了,否则也不会讲过好几遍的文体到了高三还不清楚基本结构。
新高一计划每周上一节写作课,并且在新学期开始就要拿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来,从哪种体裁的哪个方面开始训练,训练多久,都要想清楚,不能像以前一样被试卷牵着鼻子走。
其次,要注意分解训练任务。
以前都是以篇章为单位,要求学生一写就要写出完整的作文。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从句子开始,过度到段落,最后再合成完整的文章。
很多学生句子漏洞百出,写作文不会分段,或者段落组织松散,言之无物,大概都是缺少分项训练的结果。
以后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是非写一篇文章才叫写作!
想想看一个连句子都还写不对的学生,却被要求要用对结构、分对段落,实在太难。
最后,要注意阶段性的重复。
余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这个东西你只打算讲一次,就干脆不要讲,因为学生根本记不住。
三年实践下来发现不要说讲一次,讲十次好多学生都不一定记得住。
所以阶段性的重复很重要。这本书在编排上本身就自带重复,值得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好好琢磨。
举个例子,在第一个技能Composing with Pictures(看图说话)的训练中,作者共介绍了19个策略(如图1),并对每一个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教学指导。
以策略1.7为例,为了训练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图画表达得更清楚,作者提供了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使用的策略介绍(strategy)、教学建议(teaching tip)以及训练提示语(prompts)。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学生水平(levels)、文本体裁(genre/text type)、写作环节(processes) 等要素确定了这个策略适合自己的学生,就可以使用作者提供的教学指导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策略1.10中,又出现了同样的回看策略。虽然这次重在训练学生对之前的习作作进一步修改,但和1.7想要训练的写作意识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想强调打磨作文的重要性。
不知道为什么好多学生觉得一气呵成,文不加点才是写作水平高的表现,但其实真正的好作品是需要反复修改的。如果我们能通过专门的训练将这种观念传达给学生,也能适当减少他们写不出作文的挫败感,提高学习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作者提到的一些教学小技巧也让我跃跃欲试,想在接下来的写作教学中尝试一下,包括:
①根据不同的文体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作文纸。
以前也给学生设计专门的作文本,但主要只是为了好收集学生的作业。但作者提出,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不同的作文纸,已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②提供不同的视觉辅助教具
今天正好在和余老师讨论新班级的教室布置问题,得出一个大概的原则就是:减少纯装饰性的东西,把每个学科的学科知识融合进来。
正好可以用上作者提到的一些视觉辅助教具,比如主题词汇的积累、具体文体的写作要求等等。
并且这种方法不局限于写作,其他课型也可以作同样的迁移。
③建立学生个人习作档案
很多老师都说要关注每个学生太难了,在目前的大班制教学中给每个学生做出及时的个性化反馈确实很难。
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适当放低标准,这样就算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也总算是尽力而为了。
我这个学期尝试过分批次反馈,即这一个星期我只关注某几个学生的作文,这样60人的班级,每个学生一学期还是能得到好几次面对面的个性化反馈。
以一个星期为时间单位,是为了给学生时间根据我的反馈去改正。虽然当时有部分学生觉得我这样做是在给他们增加额外的负担,但确实也有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有了进步。
因此,我之后仍然打算采取这样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同时结合作者提到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让我的反馈更多地基于已有的事实而不是我的个人感觉,也给学生一个亲眼见证自己进步的机会。
没读这些内容之前觉得写作好难教,读完也并没能把写作教学变简单,但好在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有一点可供实践的想法,虽然效果还需检验,但也总比像无头苍蝇要好。
一本书能引人思考,且提供实用的信息,绝对算得上一本好书了。
如果你也想和我一起读这本书,欢迎戳下方链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