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笨狼的故事》导读相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在第一课时的阅读介绍中也使用了对比阅读引入,即由以往图书中狐狸的传统形象进入到这本书中个性特异的主角——这是一只都大家都非常喜欢的狐狸。
开头其实很普通,接下来的才是重点。老师详细介绍了全书的主要人物即三位农场主与狐狸爸爸,并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人物被分成了两派——正方与反方。有了人物立场的不同,整本书的剧情就升级了,相必他们之间争斗的具体过程、最终结果都是孩子们非常想要了解的东西。果然老师最后的一句正是“狐狸爸爸和他们三人之间的战斗就这样正式拉开了”,极具吸引。
我本人也是这样,迫不及待地就找到电子书一口气全部读完。但同时由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所谓了不起的狐狸其实就是一位为了全家人的生机而不断偷盗三位农场主家里食物的爸爸呀。不管怎么说,偷盗始终是不道德的行为。怎么还成了正面人物,且被作者赋予了如此多优秀的特征呢?或许是国外文学与中国的不同?至少在我们国内的文学作品里,极少会标榜一位偷盗者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在午餐时间特意请教了儿子,他在去年就看过了罗尔德达尔的系列书籍。“你也觉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对的?他的偷盗行为值得赞美吗?”“当然啊,他不是自己要去偷盗,他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不管为了谁,偷盗就是不对,不该被作为正面形象写进书里,这样会带坏小孩子的。”我其实是有些担心书籍的不良影响了。“老妈,你一定没有认真看。狐狸之所以去偷农场主家的食物,也是农场主他们霸占了动物们的家园在先。他们大肆扩建农场,让动物们无处觅食,不去偷盗他们还能怎么滴?他们也要生存啊。”“他们难道不应该是去找寻别的食物吗?”“别的,哪有什么别的?地盘全被农场主占用了。”
说到这,我觉得已经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因为这就是动物童话小说,我怎么还较真呢?不过,看到儿子从这本书中读出了“生存”这个词汇,我还是有几分欣慰的。也愈发期待第二课时的导读介绍了。作者究竟想要向读者表达什么呢?
令我既惊又喜的是,第二课时一开场,老师就提出了“生存和道德这两个主题将伴随我们展开对这本书新的认识。”这不就是我和儿子昨天谈论过的吗?我主张道德,他主张生存。观课到此,我甚至有一些莫名的激动了,一是我终于意识到好的文学作品其主旨自然是人人共识的,很荣幸我也能够获得与授课老师一样的见解。二是,好的儿童读物绝不仅仅只讲述好玩好笑的故事,它也肩负着某些使命,比如引发儿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所呈现的“生存与道德”不就是一个哲学般高大上的话题吗?
当然,对于尚处低段的儿童来说,这一话题也许过于高深,所以老师只是提及,紧接着话锋一转“请你们说说狐狸爸爸拥有的生存之道有哪些?”就进入到了对主人公个性与品格上的解读去了。而且,在这一环节,老师使用的是半开放式提问,即自己提供文本具体事例与表示人物性格的词汇,由学生进行配对连线。(若是放在高段,我估计老师会只呈现事例,让学生总结归纳人物个性。)
作为最后的阅读分享,我总是特别关注老师会设计什么样的交流分享活动。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第三课时的微课导读中,老师继续以“生存之道”为话题切入口,由阅读书本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生存的本领呢?先来考考你的记忆吧!”过渡自然,毫无缝隙。更然我觉得惊叹的是老师把全书的18个章节小标题巧妙地设计进了读后活动中。先是让学生读目录快速记忆小标题,也是顺承上一步骤的“记忆力”比拼,然后是补充填空,只需要学生填写18个小标题的序号就好。原来,串联好这些标题就是在复述全书的内容了。难怪童书都有章节小标题,我也一度好奇过,却没想过还有这样的功能。除了充当复述故事时的关键词句外,小标题的用处还有让人一目了然快速了解每一章的大致内容,轻松掌握各章之间的关联等。总之,小标题的作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非常之大。
回归到该书的核心“生存与道德”这一难见分晓的哲学命题,老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举行辩论的建议。至此,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得以升华和体现。培养学生看待事情的眼光以及思辨能力远比从书中提炼出一个道理直接告诉他们重要得多。我以为这一认识在这位老师的教学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
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从来都是阅读的常态,因此,在该课的最后,老师介绍了该书的诞生背景以及影响,并布置学生都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也算是环节流畅,一丝不苟了。